地名:仁和镇 | 隶属:施甸县 |
行政代码:530521104 | 代码前6位:530521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5 | 邮政编码:678200 |
车牌代码:云M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38.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43万人 |
人口密度:约32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4个社区、6个行政村 |
明万历中期,邓子龙靖边卫国、御缅战争凯旋后,为造福当地百姓,在今施甸北关至大石桥段的施甸河上建3座石拱桥,取名天时、地利、人和,此地因处人和桥旁得名人和,后演化为仁和。
基本介绍:
仁和镇位于施甸坝中部,距县城5公里,镇政府驻地仁和街,海拔1467米,施七公路由北向南穿集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东与老麦乡、木老元乡接壤,南连甸阳镇,辖20个村委会,125个自然村,256个村民小组。2005北与由旺镇为邻年,全镇总户数12989户,总人口52602人,其中农业户12463户,农业人口50902人,耕地面积38862亩,其中水田26385亩,旱地12477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3850亩;粮食作物面积68245亩,粮食产量23919吨,其中夏收粮食面积30653亩,夏收粮食产量6948吨;油料面积4421亩,油料产量6806百公斤,甘蔗面积380亩
荣誉排行:
2023年10月,仁和镇被确定为2023-2025年度“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会)。
2022年12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评定仁和镇为2022年云南省绿美乡镇。
2018年12月,2018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出炉,仁和镇上榜。
历史沿革:
元代时期,属阿思朗,隶石甸长官司。
明嘉靖三年(1524年),隶太平乡。
清顺治七年(1650年),设复性乡,隶平彝州。
裁州后,复设太平乡,隶保山县。
清康熙六年(1667年),复设复性乡。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隶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
民国二年(1913年),隶第四区。
民国六年(1917年),隶第二区。
民国十年(1921年),隶第五区。
民国十五年(1926年),隶第四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朝万历年间,邓子龙驻守姚关时,在施甸河上建桥三座,此地居“人和桥”,清朝咸丰元年(1585)建街,称之“人和街”,后取“政通人和、仁爱和睦”之意雅化…[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崇祯元年(1628),段绣成从交邑寨迁至施甸坝中河西畔定居,修建瓦房一院,其后慢慢形成村落而得名“瓦房村”;现村委会驻地瓦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东部南侧有温泉,村民用石头砌成两个池塘而得名热水塘;现村委会驻地热水塘。…[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取“兴旺发达,走向盛兴“之意得名“复兴”;原村委会驻地复兴(现驻大树脚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本村因地面凸凹不平,村民想出办法用绳索系住(称“勒”)木板,用力平整地面而得名“勒平”;现村委会驻地大勒平。…[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本村始建于形如菜墩的一沙石山丘上而得名“沙墩”,又因村南为仁和,北为昌和,由此到两村的距离均等,故1938年更名“中和”,意为仁爱和睦、昌盛兴旺;现…[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蒲漂杨氏在传说有金鸭子游弋的水塘上部建村定居得名“金鸭塘”。…[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清朝中后期,有人在此开采银矿,称之“银矿坡”,1980年更名“银滚坡”,寓意人们只要辛勤劳作,财富必将从坡地里滚滚而出;现村委会驻地银滚坡。…[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在杨姓的山下建村得名杨家山;现村委会驻地杨家山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丛杆”意为旧时居民聚会议事的地方,本村在高大的丛杆周围建村而得名“丛杆”。…[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本村始建于形似茨菇的侧面坡地而得名“茨菇村”;原村委会驻地茨菇村(现已迁往坟山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杨氏从札礼村迁到东山半坡定居,擅长编制竹灯笼,形状似菠萝,称之“菠萝灯”,1980年更名为“菠萝登”;现村委会驻地菠萝登…[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为彝族语音译,意为汗水,即指吃苦耐劳的人们居住的地方;现村委驻地交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村时主要以张氏村民居多而得名“张家村”;原村委会驻地张家村(1994年张家行政村驻地从张家村迁到田坝心自然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征南曾在此地练兵,称之“保场”,意为“保障练兵的教场”,其后村民在周围定居称之保场寨(“寨”为“村落”);现村委会驻地保场街。…[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元朝时期有一傣族土司官建村居住而得名“土官村”;现村委会驻地土官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建村里以苏姓村民居多得名“苏家村”,现村委会驻地苏家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地名。原为“渣邑”“渣”音“zhā”,意为“有小溪流过的地方”,1945年,民国中将李元凯将“渣邑”更名“查邑”沿用至今;现村委会驻地查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杨震(一世祖)从太平迁到官市河以北坝中定居,其藏有《波罗经》一书,称之“波罗村”,1980年,群众认为《波罗经》是佛教之物,波罗作村名不当…[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张氏(一世祖)文明迁至施甸河东坝中建盖了一所五格的新楼房,称“五格楼”,1952年开始,地名称呼上省去“格”字称之为“五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