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崇龛镇 | 隶属:潼南区 |
行政代码:500152114 | 代码前6位:500152 |
行政区域:重庆市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23 | 邮政编码:402660 |
车牌代码:渝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7.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44万人 |
人口密度:约27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14个行政村 |
“崇龛井”本为盐井名,因隋唐时崇龛盛产食盐形成集镇而得名。
崇龛镇位于潼南县城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琼江河27.35公里穿境而过,东靠双江、南靠柏梓、西靠四川的安岳县,北靠四川的遂宁市。镇政府驻狮泉上路18号。
崇龛镇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浓厚,建于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迄今已一千四百多年。期间曾设立隆龛县,县址瓦子堡,境内史家坝是古县城遗址(现大屋村)。名称来历,616年,隆龛镇升建为隆龛县,712年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改名崇龛县, 967年,崇龛县降为崇龛镇,民国时期名崇龛镇,又叫漏孔场。1951年建崇龛乡,1967年改名光辉,1993年全县拆区建镇,并光辉、红星、朱家乡于一镇,取名光辉镇。2000年7月光辉镇更名为崇龛镇。是道家创始人之
隋开皇三年(583年),始建。
大业十二年(616年),设隆龛县,境内史家坝是古县城遗址。
唐先天元年(712年),因避讳,更名崇龛县。
北宋乾德五年(967年),降为崇龛镇。
1951年1月,建崇龛镇人民政府。
1958年9月,改为崇龛耕作区,属红旗公社。
1961年3月,以耕作区建立崇龛公社。
1966年后,更名东风公社。
1972年6月,改为崇龛镇。
1985年11月,崇龛乡并入崇龛镇。
1993年6月,全县撤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崇龛井”本为盐井名,因隋唐时崇龛盛产食盐形成集镇而得名。…[详细]
明月社区位于崇龛镇核心位置,该社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依托特色农业、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引进培育农业企业、旅游开发公司等,推动乡村振兴…[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一叫临江寺的寺庙,得名临江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早年此地有较多沙石,且大多为白色,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得名白沙湾。…[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文革时期,此地被称为臌泥沟,“臌泥”谐音为“古泥”,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得名古泥沟。…[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店将落成,遇带有老鸹的鱼翁投宿,得名“老鸹店”。…[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寺庙时,人们希望供奉在寺庙里的菩萨保佑风调雨顺、万事平安、心想事成、健康长寿,得名长寿寺。…[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一较为有名的石龙桥,得名“龙桥沟”。…[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当地种植有青杠树,且地形平坦,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得名青杠坝。…[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塆内有成林的柿子树,得名叫柿花湾。1967年得名柿花大队,1972年更名为三大队,1979年更名为柿花大队,1997年更名为柿花村,2002年将陈家…[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石庙村是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境内有一青山寺,得名青山村。1951年属光辉乡管辖,1961年为第6大队,1984年更名为青山村,2002年将新桥村合并。…[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一大屋基,群众习俗称之。1958年以前为青平乡第9村,1958年更名为青平乡第9公社,1981年更名为第9大队,1984年更名为大屋村,1993…[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早年间此处汪姓居民很多,且地形平坦,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得名汪家坝。…[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涼江与百水河交汇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故得名“两河口”。…[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境内有一张板桥,得名张板村。1938年以前为朱家乡第6村,1958年更名为朱家公社6区队,1961年更名为第6大队,1981年更名为张板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最初有一无名佛寺,经后人改建命名为龙台寺,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得名龙台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