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沙镇 | 隶属:霞浦县 |
行政代码:350921106 | 代码前6位:350921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3 | 邮政编码:352000 |
车牌代码:闽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3.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29万人 |
人口密度:约51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个社区、27个行政村 |
因传说三头狮,赶走了五只作恶的老虎,护卫当地,命名“三狮”。又因“三沙”与“三狮”谐音,故名。别称桃城。
霞浦县辖镇。1955年设三沙区,1958年改三沙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1.7公里。面积63.6平方公里,人口4.4万。辖陇头、东山、浮山、单斗、三坪、石头鼻、小皓、蔡洋、虞公亭、古桶、东壁、大路顶、八斗、二坑、金鸡、青宝司、花竹、青官蓝、三农、金洋、烽火、古镇、三澳、西澳、东澳、五澳、中心27个村委会和中心、西澳、东澳、五澳4个居委会。三沙湾是全国有名的五大渔场之一,盛产大、小黄鱼、墨鱼、石斑鱼。三沙是东南沿海的海防重镇,孙中山曾把兴建三沙列入《建国方略》的蓝图。
2024年2月,三沙镇被确定为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对象。
2024年1月,三沙镇被命名为2024年福建省卫生乡镇。
2024年2月,福建省2018-2024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三沙镇上榜。
202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三沙镇2024年—2024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2024年7月,三沙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唐宋时期境域属劝儒乡擢秀里。
元代属五都。
明至清光绪年间,属五六都。
清宣统元年,设下东(三沙)区。
民国29年(1940年),设三沙镇。
1949年10月,取消三沙镇建制,境域属第四区。
1952年6月,成立三沙镇。
1954年11月,成立海岛区,三沙镇属海岛区。
1955年5月,设三沙区,下辖7乡镇。
1958年,改设三沙人民公社。
1961年5月,三沙公社复为三沙区,翌年10月,三沙区所辖的嵛山公社划属福鼎县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位于三沙镇中心,故名。1949年至1965年间成立居民组,属中心村为中心渔业大队管辖。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居委会位于三沙的第五个澳口,故名。1966年成立五澳居委会,1972年并入三沙街委。1976年复名五澳居委会,2005年改为五澳社区居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澳: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因位于海边,且分东西两边,该处位于东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澳: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因位于海边,且分东西两边,该处位于西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地处三沙镇中心,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中心生产大队。198…[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以排列第五个澳口,故名。1949年至1957年为五澳村,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澳: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因位于海边,且分东西两边,该处位于东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澳: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因位于海边,且分东西两边,该处位于西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处于三沙东侧的第三个澳口,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三澳生产大…[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意指村民都是农民,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三农生产大队。198…[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名由下辖居民点金山、洋坪各取一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澳口海边有两个突击部,像头龟,原名龟镇,谐音衍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口有座山形似峰火台,故名。1949年至1957年为烽火村,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的海岸边有天然的小卵石堆成塘堤形成陇,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方向居东,故名。1956年划归水门陇头乡管辖。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传说此地山上有两株松树(神树)晚上山和树同浮到大目岛,白天乃浮回原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势较平,故名。1949年至1955年为三坪村,属牙城区。1957年成立三坪大队,属水门区。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前山形似狮头,原名狮石鼻,后改石头鼻,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风景幽美,天空明朗,故名。1949年至1957年为小皓村属古皓乡,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过去多是姓蔡的人居住,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蔡洋生产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有一斗田较大,故名。1949年至1955年属第四区(牙城区)陇头乡单斗村,1956年划归水门,1957成立单斗大队,水门区陇头公社,1958年8月,…[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前有块岩石似桐击之响声如鼓,故名。1949年至1957年为古桶村,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原有一个虞公庙,庙前有凉亭,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居向东,多石壁,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东壁生产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有条大路直通县城,位于大路上,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大路顶…[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址有八斗田地,故名。1954年至1957年为八斗村,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中左右两旁有小坑,故名。1949年至1957年为二坑村,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后有座山形似大金鸡,故名。1949年至1957年为金鸡村,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从前此地花竹成林,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花竹生产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明朝的巡检司设在此村,因其为官清廉,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曾盛长羊母草(茅草)原名青干兰。后谐音为青官兰,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