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长城镇 | 隶属:凉州区 |
行政代码:620602126 | 代码前6位:62060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5 | 邮政编码:733000 |
车牌代码:甘H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9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18万人 |
人口密度:约12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3个行政村 |
长城镇因古长城纵贯全境而得名。
长城乡位于凉州区东端,三面为腾格里沙漠环绕,是沙海中的一片绿洲。乡域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623亩。辖红水、西湖、前营、大湾、岸门、新庄、上营、高沟、十二墩、长城、五墩11个村,10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因明长从乡内穿境而过而得名,乡政府驻大湾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189万元,财政收入7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0元。1996年,率先成为全区左小康的四个乡镇之一。有中小学14所,在校学生3307人;有卫生院1处。境内明长城遗址和高沟堡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乡利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毗邻的八十里沙漠,沙
2024年12月,甘肃省爱卫会命名长城镇为2025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长城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和鸾鸟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归姑臧县。
元代时期,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大河乡。
1949年,属大河区。
1952年,属第九区、第十区(大河)。
1956年,为长城乡。
1958年,长城、清水、清源乡合并成立清源公社。
1962年,成立长城公社。
1983年,设长城乡。
2024年1月,撤乡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汉明新城社区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3,为特殊区域。
长富社区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落的东面的“红水河”故此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西部有一小水湖滩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处古(明、清)兵防工事“高沟堡”营所属的“红水上营”之地而得名,后将上营称为前营。…[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村庄位于红水河弯道处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中有明长城遗址,遗址卡哨入口对着红水河岸,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委会驻地在第二村民小组,而第二村民小组旧称为新庄,故当地人称之为新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营儿庙,后来叫上营,故此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的明代兵防工事“高沟堡”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秦、汉时期修建的烽火墩第十二墩位于此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明长城遗址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处于古“高沟堡”烽火墩第十五墩(后改为五墩)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长富村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长瑞村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