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谢河镇 | 隶属:凉州区 |
行政代码:620602118 | 代码前6位:62060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5 | 邮政编码:733000 |
车牌代码:甘H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09万人 |
人口密度:约26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2个行政村 |
谢河镇因境内谢家河滩而得名。
谢河乡位于城区东南太平洋8公里处,乡域面积42平方公里,基中耕地面积3万多亩。辖四上、五坝、新路、四中、五中、武家寨、谢河7个村,68个村民小组,总人咒骂13544人。乡政府驻武寒寒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467万元,财政收入乡随俗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10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0元。有中小学10所,在校学生2785人。有卫生院1处。
谢河乡地势平坦,土地把沃,兰新铁路、国道312线横贯东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利用优越的沿路优势,通过招商引次,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目前全乡有各类企业123家。乡镇企业,已成为谢河乡经济发展的龙头,特别是谢河机械厂誉满河西,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现谢河镇境域分属武威郡鸾鸟县和张掖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复归姑藏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靖边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后,属靖边区。
1952年7月,属第十一区(靖边)。
1956年1月,属谢河乡。
1958年10月,属河东公社。
1962年,分属谢河、庙山公社。
1983年7月,分属谢河、庙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五中社区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旧水系黄渠四坝上畦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地处旧水系黄渠五坝上畦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改线后的甘新公路(现312国道),由东西方向横穿全村而过,故而得名新路。…[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旧水系黄渠四坝中畦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以旧水系黄渠五坝中畦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境内旧村落吴家寨子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谢家河滩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境内有毛家石河,因长期洪水冲积的泥石流高高堆砌,地势较高犹如高岗,当地人将此地叫做石岗子,故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府寨村建村时有两大姓氏,分别为“李”姓和“赵”姓,因李氏人口较多,故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自然村叶家大庄子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驻地山顶上有一座庙叫太和宫,故取名为庙山。…[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姓氏而命名,因此地最初建村时,有付姓和相姓人居住,故而得名付相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