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巩昌镇 | 隶属:陇西县 |
行政代码:621122100 | 代码前6位:62112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2 | 邮政编码:743000 |
车牌代码:甘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6.0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6.9万人 |
人口密度:约1053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1个社区、25个行政村 |
因东汉末年在陇西先后设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巩昌府得名而延用至今。
"自然环境:巩昌镇位于陇西县县城,地处渭河南岸,总土地面积16.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0.75万亩,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
行政区划:辖16个居民委员会,2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0548户,乡镇总人口108897人,乡镇从业人员54449人。
六通情况:28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18个村通自来水,11个村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各类学校31所,教师740人,在校学生15845人。有医院、卫生院5所,医生444人,病床386张。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
2024年10月,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巩昌镇位列第833名。
2024年7月,巩昌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陇西县博物馆成立于1996年,2024年建成新馆,位于陇西县巩昌镇北关龙宫路。建设总占地约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4808平方米。博物馆承担着全县境内所有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及馆藏文物的收藏
头天门牌坊位于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北关一心村,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光绪九年(1883)重修,建筑面积45平方米,坐西朝东,四柱三门,面阔9米,进深5米,主体建筑高7米,为木构单檐悬
普陀寺大殿位于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五一村,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咸丰七年(1858)修葺,建筑面积71.89平方米,坐西朝东,面阔三间10.73米,进深二间6.7米,单檐歇山顶前出卷棚
陇西县文庙棂星门位于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建于清光绪九年(1884年),为4柱3楼单檐歇山顶牌楼,建筑东西长11.9米,南北长3.6米、高9.4米,占地面积21平方米。最大特点是4柱均为通天柱
金正大六年(1229年),为巩昌府治。
元中统二年(1261年),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治。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为巩昌布政使司治。
1949年11月,设城关区。
1959年5月,成立城关公社。
1965年5月,分设为城关镇和城关公社。
1970年8月,城关镇并入城关公社。
1980年8月,镇、社分设。
1983年7月,城关公社改乡。
1985年4月,城关镇更名巩昌镇,城关乡更名南安乡,后南安乡改镇。
2004年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社区辖区在陇西县钟鼓楼以东,故名。2002年成立社区时,命名东城社区,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社区辖区在陇西县钟鼓楼以南,故名。2002年12月成立、原办公地址为南大街陇西二部(陇西宾馆)2005年搬迁到光明巷30号。2008年6月搬迁到南大…[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社区辖区在陇西县钟鼓楼以北,故名。2002年12月成立社区时,命名西城社区,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社区辖区在陇西县钟鼓楼以北,故名。2002年12月成立社区时,命名北城社区,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摄取委屈陇西县城西部而得名。1968年建成并陆续投产,为了便利为居民群众服务,2002年成立西郊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陇西县成立社区时,因社区辖区在陇西县城以东的郊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长安社区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鼓楼社区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9,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新城社区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南安社区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渭州社区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西街村地处陇西县巩昌镇西部,是以巩昌镇主干道西大街相邻,故而称作西街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有人民公社以来,因居民全部在陇西县东大街居住,故命名东街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解放前此地无人居住,位于城东部,后地方百姓取名东巷。…[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56年人民公社时期一直称为六一大队,1980年,得名六一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有人民公社以来,在村住有人民,故为红星大队,后改为红星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初级社也就是1958年之前,现今的西堡子和西顺门称永兴村;现今的大树社与花园社称花园村。1958年之后与一心村合并,村址在西堡子;1962年与一心村分…[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靛坪”明清时期写作“垫坪”。明·万历、崇祯年间的《董大兵墓志铭》和《董大儒墓志铭》中都有“葬于垫坪祖茔”的记载,铭文中说:“垫坪之坪,水远山迎。”可…[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所居住群众都为劳动人民,在命名时取名五一社。…[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地势原因,居住在此范围内的先人们习惯称这里为一心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地势原因,居住在此范围内的先人们习惯称这里为渠道。原有二渠,即陇丰渠和人民渠,陇丰渠俗称头渠,人民渠则改名为二渠,一直沿用至今,因村名委员会驻在此地…[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由于后街四个队(社)居住有很多回族群众,为了体现出民族团结的意义,在1962年,将两个大队合并为更名为团结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解放后,此地住户门口插满红旗,祝贺人民的到解放。…[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清朝同治年间山西有柴氏迁居于此,故为柴家门村,解放后改为汪家门大队。1978年汪家门与柴家门重新划分为两个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清朝时期此地居住成员多为张姓,故命名为张家塄。…[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河那坡村地处渭河旁,是以渭河南岸人称呼为河那坡。…[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清朝同治年间有苟氏迁居于此,故为苟家门村,解放后改为苟家门大队。一直沿用至今,因村名委员会驻在此地,得名苟家门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居住在此地的人姓汪的较多,汪姓为大姓,汪家门村由此而来。…[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初期,在村住有李氏姓氏最多,故为李家沟门大队,后。…[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此地距县城10里,故称为十里铺;又因处于陇西县的西方,也称为西十里铺村。…[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势原因,名为昌谷,一直沿用至今,因村名委员会驻在此地,得名昌谷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有人民公社以来,在村住有人民崖姓居多,故为崖湾大队,后改为崖湾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马湾村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金家湾社是原来金家湾大队部所在地,故而得名“金家湾”。…[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山中有一泉形似月牙,故而得名“牙河”。…[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越胜取名于药圣,传说是药圣孙思邈的故乡,这里适合种植中药材,后几经变动传为越胜,意为越来越好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