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东坝镇 | 隶属:民勤县 |
行政代码:620621101 | 代码前6位:620621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5 | 邮政编码:733000 |
车牌代码:甘H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5688人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3个行政村 |
东坝镇因地处民勤县坝区东部而得名。
自然环境:东坝镇位于民勤县城东北,总土地面积15.75万亩,耕地面积3.48万亩,平均海拔1367米,年均降雨量155.8毫米,年均气温9.5℃,全年无霜期163天。
行政区划:辖1个居民委员会,13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100户,乡镇总人口15899人,乡镇从业人员7950人。
六通情况:13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各类学校15所,在校学生2361人,教师126人。有医院、卫生院15所,医生38人,病床39张。
名优特产:苹果、黑瓜籽、黄河蜜瓜、郁金香、茴香、葵花籽。
2024年2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东坝镇为2025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两汉、北朝北魏、西魏时期,现东坝镇境域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藏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代,属镇番卫。
清代,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第二区六坝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第二区六坝村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东坝乡。
1949年10月,属东坝区。
1956年1月撤区并乡,设六坝乡。
1958年8月,六坝乡与羊路、夹河合并为羊路公社。
1961年12月,羊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以地处县城以东的坝区灌溉水系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拐湾社区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坝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时本灌区分西、中、东3岔,此地属中岔,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蒿子湖旁,故名。解放前属东坝乡。解放初属东坝区。1952年属六坝区中岔乡。1956年属六坝乡,合作化时组建塔墩、蒿子湖、上四石3个初级社,后与中…[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旁有排序第六的输水渠,故名。解放前属东坝区。解放初属东坝区西岔乡。1952年属六坝区中岔乡。1956年属六坝乡,合作化时组建3个初级社,后合并为中…[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上截村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坝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合作化时组建西沟初级社。解放前属东坝乡。解放初属东坝区。1952年属六坝区。1956年属六坝乡,合作化时组建西沟初级社,后与左新、官路合并为左新高级社…[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因西沟在此分为东西2沟,沟东为左,称为左新沟,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合作化时组建转湾、拐湾2个初级社,后合并为拐湾高级社,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取富裕农民之意,故名。解放前属东坝乡。解放初属东坝区。1952年属六坝区红柳墩乡。1956年撤属红柳墩乡,合作化时组建2个初级社。1958年属双茨科公…[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合作化时组建黑沙窝、白古、中和、常家湖4个初级社,后合并为黑沙窝、白古2个高级社,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合作化时组建外西、会西2个初级社,后合并为新华高级社。…[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合作化时组建姜家桥、永丰、连丰3个初级社,后合并为连丰高级社,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61年社队规模调整,为东岔第一大队,以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61年社队规模调整,为东岔第二大队,以此得名。…[详细]
石羊河林业总场义粮滩林场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坝镇下辖的林场。…[详细]
民勤蜜瓜产于甘肃省民勤县,种植历史长达50多年,产品质量优于他乡同类产品。甘肃省民勤县收成乡以盛产黄河密瓜、白兰瓜、郁金香而闻名全国,种植历史长达50多年,种植面积1.5万亩,产品质量优于他乡同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