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皂郊镇 | 隶属:秦州区 |
行政代码:620502103 | 代码前6位:62050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8 | 邮政编码:741000 |
车牌代码:甘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03万人 |
人口密度:约17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6个行政村 |
因以南宋抗金要堡皂郊堡而得名。
"皂郊镇位于秦州区南部,东接北道区甘泉、二十里铺两乡,南连齐寿乡,西邻店镇乡、平南镇,北与太京镇、吕二乡接壤,距秦城区15公里。地处南沟河峡谷,山多川少,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2059米,最低海拔1600米。年最高气温
35℃,最低气温-19℃,年无霜期168天,年平均降雨量639毫米。国道316线贯穿境内川区,交通便利。境内的南沟河(古称赤山谷河)为籍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全镇总面积17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1000亩,森林面积2800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苹果、核桃等。该镇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起步早,以苹果为主的各种果园达18500亩
2024年2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皂郊镇为2025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2024年7月,皂郊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南宋时,境域称皂郊堡。
明清时,称皂郊镇。
1949年,设皂郊乡。
1958年,改为皂郊公社。
1965年,兴隆公社并入。
1971年12月,由天水县划归天水市管辖。
1985年,设皂郊乡,乡政府设在皂郊村。
2001年,撤乡建镇。
2003年10月,撤乡并镇后将原店镇乡并入皂郊镇。
2005年1月,归秦州区管辖。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贾家寺社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董家坪社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新庄社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店镇社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下寨子社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徐家店社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兴隆社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闫家庄社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009,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皂郊社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011,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周集寨社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杨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沟,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皂郊乡;1958年公社化后,改杨家沟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一座山盘居村中间,像一只虎,且村民居住山下的大沟里,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家沟村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王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湾,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王家湾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王家湾大队改为…[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建村时该地是一片榆树林,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榆林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榆林大队改为榆林村,设…[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因皂郊赵员外族人在此耕种土地,由于回家时路途较远,要绕行一个大湾,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孙姓人氏聚居,且地处河边,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孙家河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孙家河大队改为孙…[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袁姓人氏聚居,且地处河边,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袁家河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袁家河大队改为袁…[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理位置处于316国道东面,且村民居住在一条狭长的沟,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田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皂郊乡;1958年公社化后,改田家山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高兴人氏聚居,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皂郊乡;1958年公社化后,改高家庄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王姓人氏聚居,且早年间设有店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杨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川,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杨川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杨川大…[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杨湾村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有一眼水泉,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水泉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水泉大队改为店水泉…[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民大多为张姓,董姓为主,故名。2005年5月撤销董家庄村、张家窑村,合并成立张董村,设张董村民委员会,属皂郊镇,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潘姓人氏聚居,且早年间此地设有集市,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汉末年,一位大将之妻自尽于此处,得名“自尽里”,长期因口误相传为池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硖通“峡”。两山间的溪谷。因地里位置处于两条河口,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白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白家山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白家…[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马姓人氏聚居,且地处河边,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马家河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马家…[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冯姓人氏聚居,且村内地势平坦,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杨集寨村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谢姓人氏聚居,且村内地势陡峭,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以谢姓人氏聚居,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谢家庄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谢家庄大队改为谢…[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浮沱,水边的村寨,形容该处位于暴雨频发地带。后更名浮托子,寓意村落风调雨顺。明朝中期有陕西柴姓举人搬迁至此以避战乱。一日,忽见大雨滂沱,后风调雨顺,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