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东乐镇 | 隶属:山丹县 |
行政代码:620725106 | 代码前6位:620725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6 | 邮政编码:734000 |
车牌代码:甘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2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976人 |
人口密度:约1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0个行政村 |
东乐,明为甘州右卫地,清乾隆八年张掖县丞分驻,分领一驿十四堡。1913年,始置东乐县,东乐为县治。
山丹县辖镇。1955年设东乐乡,1962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8公里。面积625平方公里,人口1.4万。兰新铁路、312国道横贯北境,东(乐)民(乐)公路通达。辖西屯、城西、城东、大寨、小寨、五墩、十里堡、大桥、静安、山羊堡10个村委会。以农业和牧业为主,兼有少量的林果业。农业种植小麦、胡麻等。境内有新石器时代山羊堡遗址。
2024年3月,东乐镇被认定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肉羊)。
1951年设东乐、西屯、五墩乡。
1955年合并为东乐乡。
1958年并入城北公社。
1961年析建东乐、静安公社。
1965年合并为东乐公社。
1983年复设乡。
2024年9月改置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依据与山羊堡滩古文化遗址相重叠的庞大汉墓群考古证明,汉时,这里的农耕文明已很繁盛。其后,由于生态急剧恶化,这里的农耕文明被荒漠戈壁所吞噬。自此,山羊堡…[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名源于明洪武年间著名开国将军冯胜在这里驻军屯田。史称冯胜定河西后,“明军驻守铁门关以御瓦剌,屯田西屯以济军饷。”。…[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城西村的地理位置是以东乐古城为界,因城西村占居东乐城西半壁,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城东村的地理位置是以东乐古城为界,因城东村占居东乐城东半壁,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寨村与小寨村同属清光绪年间所建,两村寨相比大寨规模大于小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小寨村规模小于大寨村,故名。小寨村原名乐安堡,属清光绪年间所建,1965年体制调整时设立东乐人民公社,改为小寨生产大队,1983年设立小寨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五墩村原名“安乐堡”,安乐为双音词,取安宁和快乐之意。今名为俗称,因辖区内筑有王家墩、安家墩、赵家墩、魏家墩、姚家墩五座墩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十里堡以西距东乐城十里而得名。原名乐定堡,源于佛教四禅八定之“喜乐定”,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堡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昔时,山丹河水量充沛,南北交通阻隔,为方便出行,村民在河床上架木质浮桥一座,每遇洪水冲毁桥面,再架之,人与洪水反复较量,大桥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落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村名出自孔子学生曾参所著《大学》之“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之“静安”二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