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松源镇 | 隶属:梅县区 |
行政代码:441421116 | 代码前6位:441421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53 | 邮政编码:514000 |
车牌代码:粤M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49.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82万人 |
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22个行政村 |
松源境内山林茂密,满山遍野古松参天,同时又因她地居松江河上游,有源头之意,而得名松源。
2024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松源镇人口数量为1.82万人,位列梅县区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9位。
松源镇地处梅县东北部,四面环山,中间盆地,毗邻闽粤两省十乡镇,辖区总面积149.5平方公里,共中山地18万亩,耕地1.8万亩,22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是梅县的农业大镇之一。2001年被省政府核定为300个中心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松源镇历届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决执行党和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全镇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03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3.2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8亿元,工业总产值1.33亿元;镇级机动财力达165万元;农村人均收入达4220元。
文化旅游:
闽粤梁氏宗祠位于梅县区松源镇,年代为明-清,属于古建筑。2024年2月5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闽粤梁氏宗祠为第三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南斐厦堂位于梅县区松源镇,年代为明-清,属于古建筑。2024年2月5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新南斐厦堂为第三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怀别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金星村,始建于民国时期,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同怀别墅曾是红四军前委机关和军部驻地,亦是中共中央九月来信传达地。1929年10月19日至21日,
松源镇红军标语 位于松源镇。是1929年红四军驻扎该镇时所写。书写材料主要以油漆、墨汁及石灰水等书写在民居的外墙上或居室内墙体,为三合土夯筑部分有批荡面的厅堂、房间内。字体多为楷书,间中有部
明代,松源镇境域属程乡县(今梅县)怀仁乡。
清康熙年间,改设松源堡。
民国期间,数易其名,先后属梅县第14区,第四区,第三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松源上、下乡合并为松源乡。
1949年3月,在梅县第一个成立区人民政府。
1951年6月,复设松源区(辖桃尧部分)。
1956年,分出桃源片﹐复改松源乡。
1959年3月,成立松源人民公社(辖桃尧部分)。
1983年11月,撤社建区。
1987年4月,改称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圩镇社区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宝坑圩镇社区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资源丰富(有煤、铁、锰、铜等),是有宝藏的地方。其包括宝二、宝三、麻地(旧时称奄子甲,土改时改称麻地)三个自然村合起来称为宝坑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民居住屋背由村头至村尾都是山连山,似一条龙—样,故人们一直称为龙山。村民素有护林观念,这龙山上的林木始终保持郁郁葱葱,就似村民用绿色彩绘了这龙山,故…[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内山峰多是黄泥山,且是山坑地形,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径口村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该村有座山岭呈圆形,以山得名,故名。1958年称园岭大队,1987年称园岭管理区,1999年称园岭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松源镇。…[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庄是由田新自然村和满田南华自然村合并而成,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松源河上游有一个很圆的潭,故名。1987年称园潭管理区,1999年称园潭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松源镇。…[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时,松源王氏七世祖选择在背靠老虎寨的枫树林下开基建屋,茂密枫树林里有一大塘,青山绿水,碧绿映照,清可见底而取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该村坐落群山脚下,群山正好座向于东方称为东山,且居住的都是王姓人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跟从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把村内建设做到优秀和先进,故取名为金星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52年,由瑶福、坪上、尖山、蕉岭、井下五个自然村合并,因该村建有一座五星桥,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荷畲、玉乡两个自然村组成,故名。1987年称荷玉管理区,1999年称荷玉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松源镇。…[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与福建的下迳、上迳交界,三面环山,有一条小河水流至寒陂头下时,转个半月形的曲弯,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庄形状呈东北两分叉,中间腹地,其形似羊角,取名羊角,客家方言羊角其与杨阁谐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庄解放前靠水路运输,是松源货物集散地,又称桥下街,又像是一个集市,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地处横跨松源河的“永济桥”(后改建为“世恩大桥”)的桥背西边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由横江、珠坊、官田三个自然村组成。取前二个自然村村名的一个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时,村中有化龙庵,庵旁的泉水,清澈甘凉,伏天饮之,清凉透体,如饮溶化了的冰水,取其化意,又因该村由16个小自然村联合,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抗日战争前后期间,因为战争饥荒,村中有一种树叶,名叫白叶子,大家被饥饿所迫,拿此叶作粮充饥,甚至还有人挑到街上去卖。人们称该村白叶番。建国后,改名为…[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内有座山峰形状似马鞍,同音“案”,且村子建造于此山峰的背后,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该村居民点豪岭、秀龙名取一字而得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廖氏开基先祖迁居此地后,见此地无水源,便开挖几口连结着的池塘,故取名为湖维村。…[详细]
麦芽糖是梅县松源镇流传甚久、颇有名气的土特产,它不但风味独特,且有补气治病的作用,深受梅州百姓和外地游客的喜爱。松源麦芽糖制作历史悠久,相传在明末清初,该镇的彩山、横坊等地就有人以生产经营麦芽糖为生。
蔡蒙吉(1245—1276),南宋爱国诗人、抗元英雄、民族英雄,著名社会活动家。12岁中进士,被时人誉为“神童进士”,其祖父蔡若霖、父亲蔡定夫均为进士,因此当地有蔡府“一门三进士”之佳话。公元1276
王利亨, 字寿山,号行航,松源园岭背村人。中乾隆乙酉(1789年)科举人,嘉庆辛酉(1801年)中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山西广灵知县,升任忻州知州,在任政绩卓著。他无心于仕途,中年辞去官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