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申桥乡 | 隶属:柘城县 |
行政代码:411424212 | 代码前6位:411424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4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18万人 |
人口密度:约67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1个行政村 |
明洪武年间,申氏自太康县分迁至此,后于村西河上架一便桥,故名。
申桥乡位於县境西部。东邻岗王乡、南与李原乡接壤、西与太康县境交界、北与伯岗乡毗连。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50230亩、辖21个村委会、84个自然村,10326户,43800人,均为汉族。乡人民政府驻地近申桥村。
该乡土地平坦、西部、中部多为淤土、并有少量盐碱地,东部为两合土。马头沟流经西部、小洪河流经中部。主产小麦、玉米、高粱、红薯、棉花、油菜、三樱椒等。
文化旅游:
李庄遗址,又叫“山台寺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申桥乡李庄村,因其基址上过去有座山台寺而得名。李庄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同时又含有较多的岳石文化遗存。龙山文化距今为42
明、清属由义乡。
1913年置黑里寺北牌,黑里寺南牌,山台寺北牌,山台寺南牌,属西南区。
1935年设黑里寺乡联保,属第三区。
1945年设黑里寺保大赵保、申桥保、属伯岗乡,梁集保、翟洼保、袁楼保,属官庄乡。
1949年分属官庄、鹿邑县李原区。
1958年分属官庄、伯岗、李原乡。
1977年从伯岗公社分出袁东、袁西、袁楼寨、祖庄、小赵庄、梁集、黑里寺、小周庄、后李、后大吉、刘楼、中祖庄、王庄13大队,李原公社
南宋,舒、刘二氏建村,称舒刘庄,后刘氏衰败,舒氏发迹建楼房,遂称舒楼,1950年后称今名。…[详细]
汉建明亮寺,清嘉庆年间重修时,反其意易今名。清咸丰年间,周围48村富豪集资扒庙筑寨,搬迁于内,聚落成村,村以寺名。…[详细]
小赵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申桥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崇祯年间安氏自今睢县避难至此,初名安庄。后建洪山庙,村以庙名。清代庙废易名安庙。…[详细]
宋代王仲生自今河北逃难至此,初名王庄。后建楼房,易名王楼。1934年高占魁自今李原乡高庄迁入,后为望族,更今名。…[详细]
明代王天从山西移民至此,初名天王庄。明崇祯年间孟氏自山东邹县避乱流落于此,靠王天庄建村,初名孟庄,后盖楼房,易名孟楼。1913年二村遭土匪纵火焚烧,后…[详细]
清康熙年间袁氏自今伯岗乡袁庄分居于此,并建楼房,初名袁楼。清咸丰年间筑寨,易袁楼寨,因其位于袁楼寨东部故名袁东。…[详细]
明代吕氏建村,初名吕庄。清中叶,建吕家祠堂,更名吕家堂,简称今名。…[详细]
清代,吉氏携四子自县城迁此,初名吉庄,后生齿大增,部分村民南迁里许建村,易今名。…[详细]
明代,梁治国从山西移民至此,初名梁庄。后逢集市,易名梁家集,简称今名。…[详细]
明代蔺氏建村,靠鹿邑至太康交通路口开设店铺,初名蔺家店,后于此建泰山庙,孙氏、张氏靠庙定居,分别称孙庄、张庄。清中叶三村连为一体,孙氏为望族。统称今名…[详细]
清代,刘氏自今淮阳县刘屯逃难流落至此,初称刘庄。清乾隆年间建楼房,称今名。…[详细]
清代,今村北后祖庄村民分居三处,以其居中,故名中祖庄。…[详细]
明永乐年间李书轨从山西洪洞移民至此,以擅长制作木梳,俗名木梳李。明嘉靖年间有村民南迁里许建村,遂称后木梳李,简称今名。…[详细]
原有洪山庙、陈香堌堆庙。清代,张氏自太康县城南清泉村迁此,靠庙建村,初名洪庙。后逢集市,易名洪庙集,亦称陈香集。清嘉庆十七年(1812)胡纪元流落于此…[详细]
元代申氏建村,初名申楼。明代,张王二氏迁入,后张氏为望族,易名张申楼。明弘治年间村人王苞,德高望重,远近闻名,遂改今名。…[详细]
小周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申桥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清乾隆年间翟氏自今岗王镇梁庄迁此,因地势低洼,故名。…[详细]
明洪武年间申氏自今太康县分迁至此,后于村西河上架一便桥,故名。…[详细]
明代魏氏迁此,初名魏庄,1958年更今名。…[详细]
清康熙年间袁氏自今伯岗镇袁庄分居于此,并建楼房,初名袁楼。清咸丰年间筑寨,易袁楼寨,因其位于袁楼寨西部,故名袁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