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荆紫关镇 | 隶属:淅川县 |
行政代码:411326101 | 代码前6位:4113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7 | 邮政编码:473000 |
车牌代码:豫R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6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92万人 |
人口密度:约23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37个行政村 |
荆紫关西汉始为草桥关,缘由丹江河上有座大头桥,上铺杂草,加之该地险关隘口,故取名“草桥关”。元改为荆籽口,明为荆籽关口,清为荆籽口关,民国取荆花呈紫色之祥意,使将“籽”改为“紫”名遂延续至今。
淅川县荆紫关镇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有“一脚踏三省”和“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美称。全镇辖37个行政村,296个村民小组,5.4万人,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镇区6平方公里、2.65万人。是“河南省重点镇”、“河南省文明集镇”、“河南十大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几年来,荆紫关镇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奋力拼搏,开拓进取,逐步把我镇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地方
2024年10月,2024年淘宝镇名单发布,荆紫关镇上榜。
2024年3月,荆紫关镇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4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4年淘宝镇名单,荆紫关镇榜上有名。
2024年9月,荆紫关镇入选2024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2024年12月,2024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荆紫关镇榜上有名。
2024年7月,荆紫关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0年3月,荆紫关镇入选第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005年9月,荆紫关镇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文化旅游: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该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三省接壤地带,位置险要,临着丹江航道重要码头,是商业要地、军事关口。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
春秋前属鄀国。
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属楚三户邑。
战国后期属秦商淤。
秦、汉、晋属丹水县。
唐属内乡县。
宋属淅川县。
元属内乡县。
明至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淅川县荆子里。
宣统元年(1909)为西二区。
1942年为五区。
1947年为乡。
1948年为第六区。
1956年撤区并乡。
1957年置区。
1958年为荆紫关公社。
1961年复荆紫关区。
1969年为荆紫关公社。
1983年改荆紫关乡。
1986年乡改荆紫关镇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惠隆苑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在荆紫关街中部,故名。明属荆紫保,清属荆紫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二段。1942年属五区荆紫关。1956年属张村中心乡荆紫关镇,1957年属荆…[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村委会位于荆紫关街南,故名。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一段。1948年命名新店乡。1958年属荆紫关人民公社跃进大队。1961年属荆紫关公社南街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村委会位于北街,且位于荆紫关街北端,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坪歇宿而得名。明属荆子保。清属荆子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一段。1948年属六区(荆紫关)汉王坪乡。1956年属张村中心乡…[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曾用名竹园。因区域内狮子沟名气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于淇河入境上游西岸沿山旁水建村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曾名嵩扒沟。村委会位于三岔。因村在山脚下的三条沟交汇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此地梅子很多,闯王义军曾带群众修池酿梅,后人纪念故取名为梅池。该处居与上端,故名上梅池。…[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陡山脚下,故名。后因重名,以村相对较小而更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中建有一座菩萨庙,故名菩萨堂。明清属荆子保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一段。1938年属五区荆紫关菩萨堂设联保。1956年改菩萨堂乡辖流西河,洪…[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多有大桦栎树、松林扒,故名。明、清属荆子保、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六段。1948年属六区荆紫关菩萨堂乡。1956年属菩萨堂中心乡淇河小…[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有两厢石头厢立,像门一样,故名石门。后因重名更为现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有两叉河,故名。清属荆紫保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一段菩萨堂保。1942年属五区荆紫关河西保,1948年属六区荆紫关菩萨堂乡。1950年…[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德十一年(1516)李姓始祖由湖北郧县洋溪迁此定居,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穆姓始祖于明万历十年由山西洪桐县迁此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区域内建有一座娘娘庙,村以庙命名。明清属荆紫保里。1914年属西荆紫关第二段。1948年属六区荆紫关河西乡。1954年属荆紫关河西乡。1956年属张…[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早年丹江河境内经过,设有上中下码头三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魏姓始祖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有十家在此开设不同店铺,故名。明清属荆子保、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一段史家保。1942年属五居荆紫关史家保。1948年属六区荆紫关新店乡。1…[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万历二年(1574)史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药王庙曾用名东风,古时以区域内有座药王庙,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曾名东升。因区域内小寺沟名气较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族谱记载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张姓始祖从山西大槐树迁此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有龙泉观古建筑,故名。1914年属西二区。1942年属五区。1949年属六区龙泉观乡。1955年属荆紫关区张村乡。1959年属荆紫关人民公社置…[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孙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山坡湾居住,故名孙家湾。…[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金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建村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在吴村的西尽头而得名。故名。明清属荆紫保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二段。1948年属六区荆紫关西吴村乡。1954年属荆紫关区西吴村乡。1959…[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全姓始祖自淅川县城附近迁入,沿路两侧建村居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麻姓始祖居于丹江堤岸较高处而得名。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二段。1948年属六区荆紫关西吴村乡。1954年属荆紫关区西吴村乡。1958年属荆紫关乡…[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冯氏最早在此建村居住,故名。明清属荆紫保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二段西吴村保。1948年属六区吴村乡。1950年属六区荆紫关东吴村乡。1955…[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大部分村民居住于小山坡根,故名。明清居荆子保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二段。1948年属六区荆紫关区吴村乡。1955年居荆紫关区吴村乡。1956…[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中有小巷,张姓在此居住,故名。明清属荆子保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二。1948年属六区荆紫关东吴村乡。1954年属荆紫关区东吴村乡。1955…[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程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而得名。明清属荆子保、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二段,1948年六区荆紫关东吴村乡。1954年属荆紫关区东吴村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岭上有娘娘庙,故名。明、清属荆子保、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二段。1948年属六区荆紫关东吴村乡。1956年属张村中心乡吴村小乡。1957年属…[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附近有条小河渠,常有积沙而名。明清居荆子保里。1914年属西二区荆紫关第二段。1948年属六区荆紫关吴村乡。1954年属荆紫关区庙岭乡。1956年…[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吴姓始祖于清顺治元年(1644)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内有小沟,因此地石质坚硬,能打石槽,故名。…[详细]
神仙凉粉是荆紫关镇特色小吃,性甘味苦,清热解素,杀菌抗癌;是用境内猴山上的一种野生灌木树叶加淀粉做成的,夏季吃了以后可以清热、解毒、活血,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关于这种凉粉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荆紫关神仙凉粉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的特色小吃。神仙凉粉性甘味苦,清热解素,杀菌抗癌,神仙凉粉用刀片打成小块,浇上油泼辣子、醋和蒜水,味道凉爽口,是夏天消暑降温的极好食品。神仙凉粉是用境内猴山上
董栋,1989年4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淅川县,中国国家蹦床队运动员。1996年,董栋开始练习体操;2002年起改练蹦床。2005年初入选蹦床国家队,2006年才开始参加国际比赛,2007年获得第25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