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汲冢镇 | 隶属:郸城县 |
行政代码:411625107 | 代码前6位:4116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车牌代码:豫P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94.9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8.6万人 |
人口密度:约90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31个行政村 |
汲冢古名杨宪镇,汉代因在此建有淮阳太守汲黯墓(此墓系时人念其德政而修的衣冠冢),改称汲冢集。
汲黯 (?~公元前112年) 字长儒。濮阳县人。生年不详。西汉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汉武帝时历任谒者、中大夫、东海太守、主爵都尉、右内史、淮阳太守,为著名谏臣、廉史。汲黯常慕傅柏、袁盎之耿直,多次直谏,冒死犯颜,廷争无惧,曾几次使武帝在…… 汲黯详细信息++
汲冢镇地处郸城县西部,素有郸城“西大门”之称。汲冢因西汉廉吏汲黯陵墓所在地而得名。全镇辖33行政村,128个自然村,7.5万人口,10万亩耕地。
省级“漯双”公路(s329线)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早在1998年,全镇33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柏油路。目前全镇公路柏油路长达112公里,自然村之间70%通上了柏油路。
全镇初步形成了“东南红薯西南烟,北部棉花中部园,人均一亩经济田,畜牧养殖多赚钱”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全镇共有大型企业7个,中小企业80多家。其中,面粉加工、“三粉”加工、畜禽养殖已成为汲冢支柱产业。以白雪面粉集团为龙头,带动38家面粉加工企业和6万
2024年3月,农业农村部推介汲冢镇为2024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红薯制品)。
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遴选推介汲冢镇为2024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2024年11月,农业农村部推介汲冢镇为2024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2024年7月,汲冢镇入选2024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2024年8月,农业部认定汲冢镇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薯乐派红薯制品)。
2024年7月,汲冢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1951年4月属淮阳县五区,5月属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
1952年属郸城县十二区。
1956年撤区后设中心乡。
1958年成立政社合一的红旗人民公社。
1961年改为汲冢区。
1965年恢复汲冢公社。
1983年改为汲冢乡。
1987年撤乡设镇至今。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1368),张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首居于罗屯(今属胡集乡),明万历前期,一部分张姓人迁到此地,因在丁寨(今属城郊乡)的后面,又名寨后头张庄,简称…[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柴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后来村中有一富户在村中挖了一个十八亩的大坑塘,故称柴塘,后来演变为柴堂。…[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原名杨宪、宋岗寨。西汉名臣汲黯调任淮阳太守,在任上治理有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其去世后人们感其恩德在村西为其建有衣冠冢,立有“汉淮阳太守汲公神道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史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史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丁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后又筑寨,为与另一个丁寨(今属城郊乡)区分,又名叫北丁寨,后简称丁寨。…[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刘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名刘庄。清康熙年间,村北有一个小胡庄,相连在一起又称胡刘,1995年更名为刘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名小李庄。后又筑寨,故名李寨。…[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徐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地势较洼,故名徐洼。…[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1368),鲁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村北有一鲁庄,故名前鲁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郑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明万历年间,开始有集市,故名郑集。…[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张姓人从寨后张庄(今属汲冢镇)迁来,盖有张家祠堂,故名张堂。…[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韦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故名韦庄。…[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汉末,王莽赶刘秀,刘秀骑了匹骡子,走到寺庙时要下驹,后追兵很紧,刘秀哀求说,骡子骡子,你不将驹不行吗,谁知皇帝金口玉言,骡子真的不下驹了,后来,人们…[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林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首居于此,为图吉利,取名林吉屯。…[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傅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故名大傅庄,简写大付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万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后又盖了楼,故名万楼。…[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王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此首居,发展成庄。因与村南亢庄(今属汲冢镇)相邻,故名亢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初,后黄楼有一姓黄的大户,在村西洺河北岸种了一大片竹园,后来兄弟三人分家时,其中一人迁到竹园里居住,发展成庄,故名黄竹园。…[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乾隆年间,此地是汲冢集(今属汲冢镇)护兵的驻地,因主将姓邢,故名邢营。…[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张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后来一富户在村里盖一所大楼,故名张楼。…[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谢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始叫谢庄,后筑寨,改名谢寨。…[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谭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周围谭姓人皆从此迁出,故称谭老家。…[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至正年间,丁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故名丁庄。现丁姓绝,村名末改。…[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貊姓人祖籍辽东,古代称为貊族人,于何年迁入此地现无法考证。…[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谢姓人从将军寺(今属汲冢镇)迁于此,后筑寨,取名谢寨。原村中有一座庙,供奉有尊佛爷像,拜之可增福,故改名增福庙。…[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李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故名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黄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盖有楼房,故名黄楼。…[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王姓来祖王管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为纪念先祖,取名王管庄。简称王管。…[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陆姓人两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且村庄靠前,起名前陆庄,1995年更名为陆庄。…[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徐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到压耳岗(今属巴集乡),清乾隆年间,部分徐姓人又迁到此地,称徐庄,后又筑寨,故名徐寨。…[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代老包运粮经过此处,明初,邢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居于河湾处,故名邢湾。…[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孙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处,故名孙庄。…[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管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又筑寨,名管寨。清乾隆年间,喻姓人从喻庄(今属巴集乡)迁入,发展很快,管姓绝嗣,改名喻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