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张完集乡 | 隶属:郸城县 |
行政代码:411625203 | 代码前6位:4116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车牌代码:豫P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9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42万人 |
人口密度:约48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9个行政村 |
传,在此定居的是一名叫张完的卖茶老人,开一过路店,后来人渐多成为集市,取名张完集。
郸城县辖乡。1958年建水箭公社,1962年更名张完集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5.5万。漯(河)双(沟)公路过境。辖王营、前姜庄、中王庄、西李庄、张完集、小张庄、张湾、东王庄、邵庄、黄庄、大周庄、李英寨、李小集、棉集、王小庙、东刘寨、程路口、付庄、赵楼、大张庄、多迷店、铁佛寺、前庙、郭竹园、北李庄、孙庄、赵小楼、刘彦桥、神家庙2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
1951年4月属鹿邑县二区,5月属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
1952年属郸城县四区。
1956年改为中心乡。
1957年归南丰区管辖。
1958年4月撤区后设乡,同年8月建立火箭人民公社。
1961年改成小公社,属汲水区。
1962年恢复张完集区。
1965年复改为公社。
1983年改为张完集乡至今。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张完集原无集市。最早在此定居的是一名叫张完的卖茶老人,开了个很小的过路店,后来做生意的人渐多成了集市,取名张完集,简称张完。…[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王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后姓王的将军到此安营扎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刘姓人从山东枣林庄移民而来,首居刘凤舞寨(今属汲水乡)。清乾隆前期,移居此地,后有军队在此扎营,取村名刘营。…[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王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来,村庄较小,村名为小王庄。解放后,改村名为中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李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此,取名李庄。后更名为西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张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来,首居栗林集(今属鹿邑县),后移居至此,因途中转了个大湾,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马姓人首居,原名马庄,后马姓人绝嗣。张姓人明初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首居张完集,清乾隆年间,移居此地。1987年更名为小张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姓人明初从山东枣林庄迁来,首居王大庄(今属汲水乡),后移居此地,村名大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牛姓人首居,村中建有楼房,村原名牛楼,牛姓人绝嗣。明末,袁姓人从袁庄(今属张完集乡)迁来,改称袁排房。清康熙年间,邵姓人从邵堂(今属张完集乡)迁来,且…[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黄庄村是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张完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原名胡庄,胡姓人居多,周姓人次之。后胡姓人渐绝,周姓人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村庄较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村中有个叫李英的人出钱筑寨,人们为了纪念他,改村名为李英寨。…[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姓人大部分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部分从安留集(今属鹿邑县)迁来,村名李庄。清道光年间,村中开始兴建集市,称做李小集。…[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原名棉花种村。据村西有一油磨河,从黄河北来一风水先生说,你们有多少棉籽能够磨油的,为保住风水,改称棉花冢集,清曾有集市,后简称棉集。…[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王姓人从山东枣林庄移民于此,后建有小庙,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刘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来,清咸丰年间,在村周挖沟筑寨,故名刘寨。…[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段姓人首居,村原名段庄。杨姓人明万历年间,从北杨庄(今属白马镇)移居而来,故改称杨庄。…[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付姓人明初从山东枣林庄迁此建村,故名付庄。…[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赵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村中建有楼房,故名赵楼。…[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张姓人从山东枣林庄移民而来,首居张庄(今属鹿邑县南关),后移居此地,因重名改称大张庄。…[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鹿邑县志》载:原名多泥店集,有集市,清中叶集废。因土质性粘,雨天多泥得名。又因王莽赶刘秀时,路经此地迷路,改称多迷店。…[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原是白马驿大地主张老利的记庄,清光绪年间,村民为生计,从不同的地方来此为佃,土改时在此落户,因村西原有一座铁佛爷庙,故名铁佛寺。1966年…[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小丁庄,后丁姓人绝嗣,明初,张姓人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后来人们附会二郎神担山撵太阳之传说,在村前面建两座庙,此村居前,故名前庙。…[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成化年间,郭姓人从郭窑(今属鹿邑观堂乡)来此居住,因村中原有一片竹园,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1368)前原名齐家洼,齐姓绝嗣。李姓人明初从山东枣林庄迁来,改为李庄。1951年改为北李庄。民委员会驻地为北李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孙姓人明初从山东枣林庄迁来,首居鹿邑(今属鹿邑县)。清康熙年间又移居此地,故名孙庄。…[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赵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来,首居赵大楼(今属汲水乡),明万历年间移居此村,村曾建楼,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邵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来,村中原有一座奶奶庙,俗称为堂,故取村名为邵堂。…[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吴姓人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