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新庄乡 | 隶属:获嘉县 |
行政代码:410724203 | 代码前6位:410724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49.5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44万人 |
人口密度:约49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4个行政村 |
明初称河道营。后村庄被焚,又在原址新建村庄,得名大新庄营。
大新庄乡位于获嘉县中南部,辖18个行政村,23500口人,耕地37000亩。薄口公路、中冯公路、南徐公路纵横交织,西一干、五支河、共产主义渠贯穿南北,交通便利,灌溉条件优越,素有“宁南米乡”之美称。近几年来,该乡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特色、畜牧养殖壮规模、民营经济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全乡经济和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200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9957万元,利税1000万元,农业总产值430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690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425.5元。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种植业结构明显达到改善。全乡稻、麦全部实现品种优质化种植,建成两万亩优质米示范区
文化旅游:
龟山古墓群(大新庄乡东碑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古墓群现存面积为基础,四周向外扩出30米。
登觉寺遗址(春秋、战国·大新庄乡大新庄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的现存面积为基础,四周向外各扩出30米。
八面碑(唐·大新庄乡大新庄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该碑在登觉寺院内存放,登觉寺遗址保护范围内包含该碑刻。
张庄古墓群(汉·大新庄乡张庄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古墓群现存面积为基础,四周向外扩出30米。
1927年属获嘉县。
1935年分属一、二区。
1942年分属二、三区。
1946年分属辛章乡和孙岗乡。
1947年分属太山乡和中兴乡。
1955年分属固县中心乡、程遇中心乡。
1956年设大新庄中心乡。
1958年分属中和、徐营、太山、冯庄公社。
1961年成立大新庄乡公社。
1983年改设大新庄乡,属获嘉县。
2005年大呈乡并入大新庄乡。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初名河道营(来由失考),后村庄被焚,在原址上新建村庄,故名大新庄营。清同治四年(1865)筑寨后,名大新庄寨。其后曾误写成大辛庄。1958年更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初名前河道营(来历失考),和大新庄同为一村,清同治四年(1865)筑寨时,此村被拒之寨外,故称南辛庄。后演变为南新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今村址原为大新庄刘氏菜园,后小召张姓中有人在朝为官(年代不详),遭奸臣诬陷,犯灭族罪,部分家属匿居于此,后成村落,以刘氏菜园得名刘村。后村庄以南北大路…[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村原来的名字为大新庄刘氏菜园,后小召张姓中有人在朝为官(年代不详),遭奸臣诬陷,犯灭族罪,部分家属匿居于此,以刘氏菜园得名刘村。后村庄以南北大路为界…[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最初孙氏为首户,因迁居于此高地,所取名孙家岗,后简称孙岗。…[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村原地势低洼,每逢雨季常年积水沼泽一片,故名小沼。后演变为小召。因南有前小召,遂更名后小召。…[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孟姜女河”自南务和北务之间通过,此处为一港口,在南北两岸各设有税务部门。本村因位于该河南岸税务部门处,故得名南务。…[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初名范庵(来历、含义失考),古时村南有段岩河,可南北行舟。河两岸各设一公务处,因在北公务处,故更名北务。…[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初名张庄,系以姓得名,后为区别县南部张庄,更名北张庄。…[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宰相娄思德之裔娄宗于宋政和元年迁墓于周巷,引起地势变化,为镇压这股风脉地气,在周巷修庙,此地立村名西固峰,后演变为西古风。…[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帝高辛氏掌权时,风调雨顺,连年丰收,遂取高辛氏之“辛”与丰收之“丰”二字名辛丰,后演变为新丰。…[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新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大新庄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新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大新庄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称段岩村,段岩社(名称来历含义失考),民国时期简称段岩。…[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因一姓郜的将军在此带兵扎营,故名郜旗营。后择高而居(今村址处),更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西头有一座“三仙庙”,庙前立有一个石碑,以碑为界,碑东为东碑村,碑西为西碑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西头有一座“三仙庙”,庙前立有一个石碑,以碑为界,碑东为东碑村,碑西为西碑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居民自山西洪洞县郭庄村相继迁此定居。因村北原有大成河(今已消失),村以河名。1912年后演变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1368-1399),常氏始祖自山西壶关县迁此,因东有大张卜营,此村故名小张卜营。民国时期曾名小张卜。后因在大张卜之西,更为今名西张卜。…[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初名帅圪垱,明代,帅姓有人在朝为官,官居侍郎,因犯上被炒,部分家属逃匿于帅氏花园(今村址)处。后人口繁衍渐成村落。以姓得名帅家庄。后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1368-1644),大西关郭氏投亲孟庄王姓,后于孟庄村南沙陵一带(即今村址)置庄田,落户于此,以姓得名郭家庄,后简称郭庄。…[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1368-1688),孟氏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此,以姓得名孟庄。…[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山西阳城县小呈村民迁此,因怀念故土,袭用原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今村处原为大林村一姓田大户的耕地,田家为方便佃户看护庄稼,曾在此搭一楼,后逐渐形成村落,取名田家庄,后演变为田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