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文峪乡

地名:文峪乡隶属卢氏县
行政代码:411224200代码前6位:411224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长途区号:0398 邮政编码:472000
车牌代码:豫M行政级别:乡
辖区面积:约237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万人
人口密度:约127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2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传孔子曾到此讲学,且地处山谷,故名。

基本介绍:

文峪因孔子曾到此讲学建文庙而得名,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东有卢敖炼丹遗址;为卢氏得名之由来;西有双庙水库,高峡平湖,长龙卧泊;南有苞犊寨之屏障,地势险要,风景秀美;中有水峪河大峡谷,壁垒万仞,仅见一线之天;北有柳林古渡,南寺钟声,为文峪之门户,全乡总面积237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7748户,29369 口人,耕地面积34384亩。拥有林地面积26.7万亩。境内分布着两大流域(泉水峪流域和水峪河流域),卢栾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河滩与河川共有,丘陵与深山并存,林木葱茏,沟壑纵横,蕴芷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近年来,文峪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资源优势,确定经济发展思路,围绕“烟、

+查看详细文峪乡概况>>

荣誉排行:

2024年9月,2024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名单出炉,文峪乡上榜。

文化旅游:

老君庙古迹群

老君庙古迹群:老子东去途经此处而得名。相传,老子当年翻崤山过洛河进入泉水峪,行至双庙峡口,看到奇特的地形,眼前豁然一亮。鸡公山、不老山两山直上云端,把黄色丘陵和崇山密林截然斩开,10余米宽的

延家村五庙

延家村五庙:延家村由于历史悠久,村内居住着呼延氏、郭氏、仇氏、乔氏四大家族,人口众多,故此庙宇文化也相对丰富。村中有上庙土地庙、中庙将军庙、下庙火神庙、前庙龙王庙、后庙夫子庙。其中中庙供奉着

卢氏兴国寺

兴国寺:兴国寺,又名定林寺、上林寺,俗称南寺。寺院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年间,即公元951年前后,盛于金朝泰和年间,即公元1201年前后,有确切记载的年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历史上的兴国寺几度

牛家胡洞

牛家胡洞:牛家胡洞因举人牛金星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军师、卢氏举人牛金星久慕呼延氏之名,跋山涉水从卢氏西南山老家五里川来到延家村,客居仇氏胡洞的仇家,向呼延后人学习治国

国民党中央银行遗址

国民党中央银行遗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央银行曾搬迁于窑子沟村,省政府的许多机构也随之而来,他们办公、住宿于呼延大院,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那时的小乡村是何等的荣耀辉煌。银行撤走之时有部分机

+查看更多文峪乡文化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1949年前名燕居镇。

1929年属范里一区。

1955年撤区,设中心乡。

1958年成立文峪公社。

1962年将大石河区分设大石河公社。

1965年合并为文峪公社。

1975年复设大石河公社。

1980年并为文峪公社。

1984年改设文峪乡。

卢氏县 洛神公园
文博佳苑社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文”意为文峪,博暨有容乃大之意。2024年修建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居住搬迁群众。2024年,为方便服务群众,成立文博佳苑社区居民委员会,属文峪乡至今。…[详细]

南窑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村处洛河南岸,早年村民多窑居,故名南窑。…[详细]

麻家湾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麻姓早居,地处河湾,故名麻家湾。1958年建立麻家湾大队,属文峪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属文峪乡至今。…[详细]

望家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明末望姓迁此建村定居,故名。1958年建望家村大队,属文峪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属文峪乡至今。…[详细]

吴家沟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吴姓人员最早居于此沟内,故名。1958年建吴家沟大队,属文峪公社。1984年社改乡,吴家沟大队改吴家沟村民委员会,属文峪乡至今。…[详细]

庙沟河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座落在庙沟口小河旁,故名庙沟河。1949年属大石河乡。1958年建立庙沟河大队,属文峪公社。1984年社改乡,成立庙沟河村民委员会,属文峪乡至今。…[详细]

磨上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是文峪河上第一个修建水磨的村庄,故名磨上。…[详细]

姚家山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处山岭,姚姓早居,故名。1958年建姚家山大队属南苏村公社。1981年南苏村公社撤销属文峪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属文峪乡至今。…[详细]

张村村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张姓早居,故名。1958年建张村大队属文峪公社。1975年析出属南苏村公社。1981年复归文峪公社。1984年社改乡属文峪乡至今。2024年,王村并…[详细]

涧西村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位于涧西河西岸,故名涧西。1958年建立涧西大队,属文峪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属文峪乡至今。…[详细]

黑了宿村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赶时,曾于此宿了一夜,故名。…[详细]

南石桥村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有古建石桥,且位于洛河南部,故名。1958年建石桥大队,隶属文峪公社。原名石桥大队,因与城关镇石桥大队重名,根据该大队位于洛河南的特点。1982年元…[详细]

窑子沟村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位沟内,有石窑,故名。1958年建窑子沟大队,属文峪公社。1984年改为窑子沟村民委员会,社改乡属文峪乡至今。…[详细]

菠菜沟村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山沟盛产菠菜,故名。1958年建立菠菜沟大队,属文峪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属文峪乡至今。…[详细]

香子坪村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早为森林,麘子较多,又系坪地,故名麘子坪,后简写为香子坪。…[详细]

通河村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三条小河汇流处,故名通河。1958年建通河大队属文峪公社。1962年析出属大石河公社。1965年复归文峪公社。1975年再复归大石河公社。198…[详细]

张前沟村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辖区多分布在张前沟内,故得名。1958年建张前沟大队,属文峪公社。1962年析出属大石河公社。1965年复归文峪公社。1975年析出属大石河公社。1…[详细]

灰堆石村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盛产石灰石,故名。1958年建立灰堆石大队,属文峪公社。1961年属南苏村区大石河公社。1965年复归文峪公社。1975年析出属大石河公社。198…[详细]

大石河村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两旁大石连山,河水在打石上顺沟而下,故名大石河。…[详细]

文峪村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孔子曾在此讲学,后为之建文庙,因地处峪内,故称文峪。解放前称“燕居镇”,源于《论语》“子之燕居”句。…[详细]

东岭村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内早年有一立水庙,故村以庙名。1958年建立东岭大队,属文峪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属文峪乡至今。2024年4月,和常家庄村合并…[详细]

新源村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原有一盘石磨,且村居沟内,故名磨子沟。…[详细]


以下地名与文峪乡面积相当:
到文峪乡必去著名景点

文峪乡相关名人

文峪乡特产与美食
卢氏县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