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召乡 | 隶属:沁阳市 |
行政代码:410882201 | 代码前6位:41088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车牌代码:豫H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3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48万人 |
人口密度:约89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6个行政村 |
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立政权前,曾在此设招兵台,后成村称王招。演为王召。
王召乡位于沁阳市东郊,豫北平原西陲。北依沁河,与博爱县隔河相望,东部与南部与温县毗邻,西南与本市木楼乡接壤,西部与本市覃怀办事处搭界。总面积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700亩,辖29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116个村民小组,7179户,30123人,其中农业人口29320人。2003年,全乡共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0万元,较上年实际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48元,较上年增长1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4‰,计划生育率达100%。全乡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王召乡地势平坦,环境优美,人文荟萃,物产丰富,稻麦飘香,百
文化旅游:
神农陶创意园位于沁阳市王召乡苟庄屯村,建设有陶艺培训基地、黑陶文化科普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基地、陶瓷艺术家创作基地、沁阳黑陶文化博物馆、黑陶非遗传统工艺展示馆、陶艺DIY体验中
1935年为第二区。
1946年为第七区。
1949年并入第一区。
1955年成立王召中心乡,1956年改为王召乡。
1958年为王召公社,同年11月并入城关公社。
1960年析出,复为王召公社。
1983年改为王召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朝一皇帝在此登坛诵祝策祭天,祈祷上天赐予平安,故名祝策。后分为两个村,在东,改称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一皇帝在此登坛诵祝策祭天,祈祷上天赐予平安,故名祝策。后分为两个村,在西,故名西祝策。…[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旧名五虎村。1960年因在东祝策南,故改名为前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据索氏家谱记载,明初山西省洪洞县移民索姓来此建村,故取名索庄。…[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洞县段姓村民迁移此地,故名,段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北李庄,相传明成化十八年(1482)兵部员外郎李鉴私访到此,暴病身亡,为纪念其人,将村名改称李大人庄。…[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李氏祖茔石碑记载:“始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洞县移民李姓迁到草店南落户,取名为草店李庄,沿用中简化为李庄,后为与北李庄相区别,…[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孙真堂志碑》载:“覃怀河邑东南古草店,今名著村”。因其位置在东南,为与北著村相区别,改名南著村,沿用中谐音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本村《孙真堂志碑》载:“覃怀河邑东南古草店,今名著村”。为与南著村相区别,改名北著,沿用中谐音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初年有一身居王位的官员在此辛勤的为群众谋利,称赞他是辛勤的大王,为纪念他,将村名改为大辛王。…[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初年,有一身居王位的官员在此辛勤地为群众谋福利,人们称赞他是“辛勤的大王”。为纪念他,将村名改称大辛王,因其村后派生一个村,称小辛王。…[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统十二年(1517),从博爱县梅山村迁移出来的一部分王姓村民在此建村,故名东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先为一片沼泽地,明正德十二年(1517)山西省阳城申姓迁此建村,故名申沼村。后一部分居民在村西另建新村,为相区别,改称东申沼,沿用中谐音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系东申召的派生村,因位于东申召西偏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明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洞县移民赵姓来此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原名射台村,因曹操曾在此举贤不记仇,重用曾经叛离自己的魏仲而改称仲贤。…[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当年刘秀被王莽追杀,逃到河内,得到严紫陵的精心保护。二人心意相投,遂在野王城东竖起招兵旗,修筑招兵台,誓欲恢复汉家江山。后在招兵台东西两侧形成村庄,在…[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当年刘秀被王莽追杀,逃到河内,得到严紫陵的精心保护。二人心意相投,遂在野王城东竖起招兵旗,修筑招兵台,誓欲恢复汉家江山。后在招兵台东西两侧形成村庄,在…[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系古官道上的驿铺,公干人员多在此歇息换马,故名马铺。1934年—1936年称普庆乡,1937年恢复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东有东汉二十八宿之一的冯翊冢,村以冢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古涧,秦朝时,因地处沁、济两河之间,故名龙间,沿用中演化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一村妇曾在此头顶无名状,以言语申冤告状,故名言状。…[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魏姓迁此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尚香,原名成乡城。《水经注·沁水》云:沁水又东南流经成乡城北,后因村东有尚香台,改称尚香。为与村南派生村小尚香相区别,又称大尚香。…[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严”、“阎”两姓迁此,都坚持要以自己的姓氏为村名,僵持不下,只得以同音字“言”字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汉高祖刘邦大将樊哙死后葬在此地,修建有樊哙庙。后在庙东形成村庄,因樊哙生前常思念故土沛县,故取村名沛城,沿用中演化为彭城。…[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村内二仙庙有“兴福”门匾,村民喜其吉祥之意取村名为兴福。后又在村北派生一个新村,遂将村名改为前兴福。…[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村内二仙庙有“兴福”门匾,故名兴福。后又在北派生一个新村,叫后兴福。…[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自古以来居民忌讳修建楼房,故名没楼,后谐音为今名。过去置过镇,所以曾名木楼镇,后又派生出东木楼、西木楼、两个村,最大,又名大木楼。…[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自古以来居民忌讳修建楼房,故名没楼,后谐音为今名。过去置过镇,所以曾名木楼镇,后又派生出两个村,在东,故名东木楼。…[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自古以来居民忌讳修建楼房,故名没楼。使用中演化为今名,后又派生为东木楼、西木楼、两个村,在西,故名西木楼。…[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张氏兄弟8人、杨氏兄弟3人在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张杨庄,沿用中简化为张庄。…[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移民陈姓来此建村,村以姓氏名。…[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野王村。古时有一个作恶多端的犯人在此受感化后回心向善,为民办事,故改名感化。…[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系木楼村南的一片荒地,后有人在此开荒种田,形成村落,故名南荒。又传说清初时,木楼村一家地主因长工吃苦耐劳,勤快老实,就将南边的荒地送给他开垦种植,后…[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敬庄,唐代,敬姓后人改姓苟,改敬庄为苟庄。后又发展成两个村,在西,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为军队屯垦之所,民国年间因与苟庄同属一保,故改称苟庄屯。…[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邢姓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朝时,村民从孟县搬来,因其村北一里处建有一官路桥,故名里村,后派生为两个村庄,在西,故名西里。…[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中里的派生村,因位置在中里村东,故名。1949年属沁阳县第五区。1955年属木楼中心乡。1956年成立东里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木楼乡。1958年成…[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县令巡查到此,见村民在地脱土坯,就问:“做此何用?”村民回答:“盖房垒墙用”。于是,县令下令将此村改为土坯,沿用中演化为土培。…[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古代开挖河道时在此挖出一具恐龙化石,故取名盘龙。后发展成两个村,居北而得名北龙盘村。…[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系北龙盘的派生村,因位于北龙盘村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冷”姓在此建村,故名冷庄。…[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贾姓迁此建村,名贾村。清咸丰年间,开挖广利大丰渠时将村庄分为东西两个村落,因此村在东,故名东贾。…[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贾姓迁此建村,取名贾村。清咸丰年间,开挖广利大丰渠时将村分成东、西两个聚落,在西,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