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李源屯镇 | 隶属:卫辉市 |
行政代码:410781104 | 代码前6位:410781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29万人 |
人口密度:约55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2个行政村 |
隋末反隋将领李源曾率兵驻此,组织附近村民筑寨,称同心寨。后成村得名李源屯。
李源屯镇位于卫辉市东部,南与延津县接壤、东靠庞寨乡、西依后河乡、北与上乐村乡毗邻。镇域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4.8万亩。全镇辖32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
境内地势平坦,新范公路横贯全镇,卫浚路与新范路相交,与高速公路接近,镇区内电力、邮政、通讯、教育、卫生、金融、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齐全,是豫北著名的商贸重镇,河南省省级重点小城镇。 改革开放以来,李源屯镇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998年社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1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元。
该镇南有大沙河,北有柳位坡,4.7万多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红芋、棉
中国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之李源屯镇:隋末反隋将领李源曾率兵驻此,组织附近村民筑寨,称同心寨。后成村得名李源屯。
文化旅游:
玉帝庙(南屯村)位于卫辉市李源屯镇南屯村,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长48.8米,宽43.3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四周向外扩10米。
玉帝庙(南路庄)位于卫辉市李源屯镇南路庄村,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长50米,宽20.8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四周向外扩10米。
重修圣德庙碑位于卫辉市李源屯镇呈王屯,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北17米,东西16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四周外扩10米。
重修慈云寺碑记位于卫辉市李源屯镇梁寺,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北30米,东西26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四周向外扩10米。
新建玉皇上帝庙记位于卫辉市李源屯镇西良村,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北长5.5米,东西6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四周向外扩10米。
1948年属汲县第五区。
1955年为李源屯中心乡。
1958年为李源屯公社。
1983年设李源屯乡。
1988年撤汲县设卫辉市,属之。
1993年改置李源屯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隋末,反隋将领李源曾率军驻此,组织村民筑寨,曰同心寨。建村后以李源得名。因村大人多,分为东西两个村。此为东李源屯。…[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曾名两村、梁村。古代此处有宋兴屯和炉里两个村,后连成一片,明万历时名为两村,为取吉利,谐转为良村,因村大,设东西两村。此为东良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曾名两村、梁村。据古代此处有宋兴屯和炉里两个村,后连成一片,明万历时名为两村,为取吉利,谐转为良村,因村大,设东西两村民委员会,居西,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曾名李家庄,明初,洪洞迁民李姓建村两个,都叫李家庄,明崇祯年间简称李庄,本村居南,更为前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时,李姓三兄弟,由洪洞迁来,老大老二建村两个,都叫李家庄,崇祯时简称李庄,本村在北,更名为后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山西移民程、王二姓迁此,名程王屯,后演变为今名呈王屯。…[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代本村有座慈云寺,明时山西移民梁姓建村于寺庙旁,得名梁寺。…[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吴姓来此建村,得名吴庄。1948年属汲县第五区。1955年属李源屯乡。1958年为吴庄大队,属李源屯公社。1983年为吴庄村民委员会,属李源屯乡。…[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户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李源屯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中期由彦村迁来任姓建村,名任庄。因在市东,亦名东任庄。…[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路姓建村,以姓名地,后简称路庄。为与鲁庄区别,各冠以方为名词,在南,名南路庄。…[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王姓从延津迁来建村,该地为古黄河北岸,得名王岸。…[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黄河北岸一渡口,黄河改道后为风沙所压,分东、中、西三片,本村居西,得名西口。…[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董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名董庄。1948年属汲县第五区。1955年属李源屯乡。1958年为董庄大队,属李源屯公社。1983年为董庄村民委员会,属李…[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元年,杨姓三兄弟由山西洪洞迁来河南,行至辉县市西薄壁十八盘,分手时商定,以后建村均名盘杨庄。后演变为牌杨庄。…[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建村于大雁乐于栖身之处,取名雁村,谐音转为彦村。又一说古代彦姓建村,元代时即名彦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田湾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李源屯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侯姓由延津后城洼迁来建村于古阳堤弯曲处,取名侯湾,该地在古阳堤弯曲部,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前孔李张屯,因在后孔李张屯之南。清初,孔李张三姓相继衰败。马姓从外村搬来,村座落于古阳堤弯部,故更名马湾。…[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东孔李张屯,因在前、后孔李张屯之东。清初孔张二姓外迁,只有李姓,村座落于古阳堤弯处。故名东李湾,今峪耿湾合为一村,简称为东湾。…[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又名西李湾,原名后孔李张屯。明时由孔李张三姓共同建村三个,均名孔李张屯,本村在北,叫后孔李张屯。清初,孔张二姓迁出,只剩李姓,村座落在古阳堤弯处,取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李英、李跃二兄弟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于古黄河北岸,取名李家岸,简称李岸。…[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这里古时是黄河一个渡口叫白蒿渡(也称白篙渡),明初洪洞移民到此建村,取白蒿渡的“白”字,黄河的“河”字,名白河,为加以区分,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此为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这里古时是黄河一个渡口叫白蒿渡(也称白篙渡),明初洪洞移民到此建村,取白蒿渡的“白”字,黄河的“河”字,名白河,为加以区分,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此为后…[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鲁姓建村,名鲁庄。因村南有路庄,路、鲁音近,为区别两村,各冠以方位词,本村在北,得名北鲁庄。…[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南临大沙河,古时这里为小沙滩,清初白河张天保等三户居民来此建村,名曰小沙。…[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郭秉初建村,名郭秉初屯,明崇祯七年(1635),本村与张街,王街、辛庄连成一片,又因在李源屯之南,总称南屯。…[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郭平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后别姓渐多,所植榆树成林,更名榆林庄。…[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由白河迁来王姓建村于古阳堤弯部,故名王湾。…[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隋末反隋将领李源曾率军驻此,组织村民筑寨,曰同心寨。建村后以李源得名。因村大人多,分为东西两个村委会,此为西李源屯。…[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牛、李两姓从良村迁此建村,因李姓人盛,且在良村南,得名南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小营村,传北宋时曾在此筑埽工,有“王供埽”之称。北宋将领杨延景曾扎营在此,以后,其部下王姓在此落户,建村于古阳堤上,得名王家堤,简称为王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