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上乐村镇 | 隶属:卫辉市 |
行政代码:410781106 | 代码前6位:410781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77万人 |
人口密度:约42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3个行政村 |
据徐氏家谱载略: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水、蝗、疫灾情不断,民众搬迁至此,在黄河滩大堤上落户,取名上落村。后雅化称上乐村。
上乐村镇位于卫辉城区东北部,地处卫、浚、淇三市县交界。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58341市亩。镇政府辖33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7971个村民户,31790口人。全镇现有男女劳力14869个,机动车辆4822台,机械动力45800马力。镇区地势于是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系卫辉市主要农业大乡。种植业主要产品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时令和反季节蔬菜;畜牧业主要产品有生猪、鸡蛋。乡镇企业主要有造纸、面粉、养殖、粮油购销、动力配件制造等9家。主要产品有高强度瓦楞纸;国标面粉;柴油机支架及后盖等。
全镇所辖行政村共33个。分别是:上乐一村、上乐二村、上乐三村、上乐四村,北辛庄、
2024年9月,上乐村镇被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4年12月,2024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上乐村镇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卫辉奶奶庙位于卫辉市上乐村镇西板桥村,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房为界,向西10米,向东10米,向北7米,向南7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四面尺度以外一倍区域。
李文灿懿行碑位于卫辉市上乐村镇闳天村,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李文灿懿行碑为界,四周向外扩1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四周向外扩20米。
卫辉庄严寺位于卫辉市上乐村镇庄严寺村,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庄严寺庙为界,向东、西外扩25米,向南、北外扩46.5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西外扩25米,南、北外扩
1948年属汲县第五区。
1955年为上乐村中心乡。
1958年成立上乐村公社。
1983年改设上乐村乡。
1988年撤汲县设卫辉市,属之。
1996年改置上乐村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古时从现在村的西南方到凌河寺有一长堤,堤两旁尽是沼泽,杂草遍地,灌木丛生,雨水季节一片汪洋,无法栖居。据徐氏家谱载略: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徐姓来…[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古时从现在村的西南方到凌河寺有一长堤,堤两旁尽是沼泽,杂草遍地,灌木丛生,雨水季节一片汪洋,无法栖居。据徐氏家谱载略: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徐姓来…[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古时从现在村的西南方到凌河寺有一长堤,堤两旁尽是沼泽,杂草遍地,灌木丛生,雨水季节一片汪洋,无法栖居。据徐氏家谱载略: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徐姓来…[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古时从现在村的西南方到凌河寺有一长堤,堤两旁尽是沼泽,杂草遍地,灌木丛生,雨水季节一片汪洋,无法栖居。据徐氏家谱载略: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徐姓来…[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庄和北新庄两个村。后发展连在一起。统称北辛庄(辛由新转化而来)。…[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北宋时曾在此扎营,明初从山西洪洞移民来此建村,取名军营。…[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段庄,明初山西移民段姓最迁此建村,故名。经地名普查为与后河镇段庄区别,根据汲县人民政府汲政〔1982〕115号文件更为北段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村东北角有一庙宇,叫琉璃堂,后形成村落,以庙名命村,得名琉璃堂。…[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山西洪洞移民中姓赵最先来此安家落户,取名赵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从山西洪洞移民建村。因该地原有一寺,故称寺村。后转化为史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濒临古黄河,过黄河的人在这里休息、吃饭,后形成村落,名饭店,今简名凡店。…[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由山西洪洞移民建村,村东有一小河,河上有一木板桥,建于桥西,得名西板桥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系东板桥一条街——原街,清初村户发展自成一村,因原姓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系东板桥一条街,刘姓居多,后发展自称一村,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原有一条小河,架有木板桥,明初山西居民迁此,建在桥东,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落户,传商殷时,朝歌头道皇城南门守将经常带人在此河湾练习曲子旋律,后在此建村得名曲律。…[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黄虎,殷纣王坐朝歌时,当时朝歌有道皇城。头道皇城南门在北部1华里处,把守南门的武将叫黄飞虎,后降周武王,立了战功,为纪念他,以人名地,后演变成皇甫…[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当时村薛姓较多,村又位在淇河入卫河口,原名薛河口,后改称小河口。…[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由山西迁此,宋姓建村,得名宋村。1948年属汲县第五区。1955年属上乐村乡。1958年为宋村大队,属上乐村公社。1983年为宋村村民委员会,属上…[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闳夭,人名,商代末年文王四友之一。文王被囚,曾以良马美女献纣赎文王。后降周,辅佐文王讨伐纣王,建奇功,曾带兵驻扎于此地后成为村落,人们念其功建村得名闳…[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西阎(阎、沿谐音)。东3公里处有闫村,后转为西沿。…[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全是西沿村阎姓财主的佃户,他们为了种地方便,在西沿村南的大坡地上定居,后发展成村,得名南坡。…[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汲县志》载东魏时期武定年间(公元543-549)在这里建有一寺院,威武庄严,甚为壮观,寺名庄严寺。明代依寺住下人家形成村落,以寺名村,为庄严寺。…[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一户由庄严寺迁此建村,为不忘旧乡土,取名庄严。…[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从山西洪洞县李姓迁来建村,取名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此,武姓建村,得名武庄。…[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张姓人家建村到此,取名张家庄,后简化为张庄。…[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乾隆年间,从淇县北董庄村迁来董姓在此建村,名董庄。因和柳庄乡董家庄同名,经汲县人民政府汲政〔1982〕115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北董庄。…[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由山西洪洞移民左姓建村,得名左庄。1948年属汲县第五区。1955年属上乐村乡。1958年为左庄大队,属上乐村公社。1983年为左庄村民委员会,属…[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由山西洪洞移民建村,因紧临卫河,地势低,水位浅,易浇灌,取名富水村。传一次汛期,村西卫河决口,从决口处一只船漂进庄内,因此更名为船流庄。…[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来两户管姓,分别于东西两处建村,统叫管庄。居东,称东管庄。又因管、关谐音,清初演变为东关庄。…[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来两户管姓,分别于东西两处建村,统称管庄。居西,叫西管庄。又因管、关谐音,清初演变为西关庄。…[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山西移民欧姓在此建村,名欧天平,寓意天下太平。因在前天平之北,名后天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