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太公镇 | 隶属:卫辉市 |
行政代码:410781101 | 代码前6位:410781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36万人 |
人口密度:约26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2个行政村 |
1994年置太公泉镇,以镇政府驻地太公泉得名。2008年更名太公镇。
太公泉镇位于卫辉市西北部,距市区11公里。西邻辉县市张村乡。面积89平方公里。辖36个村民委员会。7441户,28227人,耕地55660亩。九八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302元。
境内有丰富的石灰岩、煤、粘土等矿产资源。有太公故里、香泉寺、芳兰村龙山文化遗址等看市级重点文物。
卫辉市——辉县市公路、唐庄——太公泉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2024年7月,太公镇获得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2024年9月,太公镇被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文化旅游:
六度寺位于汲县城西北20公公里太公泉乡六度寺村坛山。寺为唐开元初(714年)所建,宋、明重修。现仅存山门、中门、边房、正殿,保存尚完整。
崇福寺位于卫辉市太公镇沙沟涧村,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崇福寺为中心四周向外扩1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缘为界向外延伸10米。
东代观音阁位于卫辉市太公镇东代村,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观音阁为中心,向东外扩10米,南至赵义、赵勇家,向西外扩10米,北至王会根家。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缘为界向外延伸5
芳兰戏楼位于卫辉市太公镇芳兰村,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李文宾、李文志两家宅基外墙,西至崔培富宅基外墙,南至李文明老宅基外墙北墙,北至新戏台。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向东
吕村戏楼位于卫辉市太公镇吕村,为卫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吕村戏楼为中心,向东、西各扩6米,向南、北各扩1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向东、西各扩6米,向南、北各扩10米。
1948年属汲县第三区。
1955年为太公泉中心乡。
1958年成立太公泉公社。
1983年设太公泉乡。
1988年撤汲县设卫辉市,属之。
1994年改置太公泉镇。
2008年更名为太公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汲县志》乾隆版载:“汲故城西北三十里有太公泉,太公故居也。”明时于此建二村,以泉名村。本村居南,故名前太公泉。…[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塔在香泉寺,(塔)顶(即头)在,古时把塔喻为神,得名神头。…[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末明初原系供香客到香泉寺朝山进香施舍茶水之地,明中期,施舍变为索价,路旁茶馆大增,逐渐形成两个村落,均叫寺庄,本村居西,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末明初该地原系供香客到香泉寺朝山进香施舍茶水之地。明中期,施舍变为索价,路旁茶馆大增,形成村落,本村居东,故名东寺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又名仨沟涧。明时建村在三条沟的涧水旁而得名。后演变为沙沟涧。…[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郭姓建村于此地的山坡上,得名郭家坡,后简称为郭坡。…[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代这一带有两个炼铁炉,本村在西常有炉光照射,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代这一带有个炼铁炉,常有炉光照射,本村在东,东陈照,后演变为东陈召。…[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村碑文载:清道光十三年时,名下沙沟涧。一百年前韩姓住此,打了几个窑洞,更名韩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三国时有个叫黄三跃的人在村西2.5千米小山上,占山为王,死后葬于此地。也说山上多是黄土,因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田姓建村,多居窑洞,故名。1948年属汲县第三区。1955年属太公泉乡。1958年为田窑大队,属太公泉公社。1983年为田窑村民委员会,属太公泉乡…[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时田姓建村于香泉河北岸湾处,得名。1948年属汲县第三区。1955年属太公泉乡。1958年为田湾大队,属太公泉公社。1983年为田湾村民委员会,属太…[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来姓从洪洞迁此建村,村处香泉河北岸弯曲处故名来湾。…[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初名李家湾。明初贾姓迁此建村,更名为贾庄。…[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时牛姓建村而多居窑洞,故名。1948年属汲县第三区。1955年属太公泉乡。1958年为牛窑大队,属太公泉公社。1983年为牛窑村民委员会,属太公泉乡…[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时建村,村中有条小河,河旁长满兰花,气味芳香,得名芳兰。…[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时山西祁姓移民至此,多居窑洞,故名。1948年属汲县第三区。1955年属太公泉乡。1958年为祁窑大队,属太公泉人民公社。1983年为祁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汲县志》乾隆版载:“汲故城西北三十里,有太公泉,太公故居也。”明时于此建二村,以泉名村。本村位于北部,得名后太公泉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这里原有道土坟一处,清光绪初,孔姓来此建村,得名道士坟。…[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宋家庄,明时洪洞移民宋姓在此建村,后简化为宋庄。…[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原为洪门寺猪圈,明时建村名猪庄,因名不雅,演变为朱庄。…[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名来历有二,1、元朝初大文学家汲人王子秋涧在村西石棚旁读书,故名;2、最早只住一人,三面又环沟,一面是山,每逢大雨,涧水四溢,原为孤子涧,后演变为今…[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李姓建村,在谷驼山北,曾名李家庄,简名李庄。因与上乐村乡李庄同名,经新乡地区行署1982年1月11日新政字〔1982〕8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山后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这里原建有罗大王庙,庙西有罗大王潭。种庙产的佃农以庙、潭形成村落名大(Dai)村,后演变为代村,本村居西,得名西代村。…[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这里原建有罗大王庙,庙西有罗大王潭。种庙的佃农以庙、潭形成村落名大(dai)村,后演变成代村。本村在东名东代村。…[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水经注》及太公庙碑载,姜太公吕尚人也。其墓在村西1千米处。姜太公姓吕,得名吕村。…[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程姓建村,名程势保屯,万历四十三年(1615)名毡王屯。清乾隆十五年(1705)张姓势大,更为张旺屯,俗称张王屯。…[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时此地建有洪门寺,寺有四个门,形成四个村落,总称寺门,居西,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时该地建有洪门寺,寺有四个门。四门处形成四个村落,总称寺门,居东,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时此地建有洪门寺,寺有四个门,形成四个村落,总称寺门,温姓较多,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后庄,古时低洼,因太公河水冲积而成平底。明时迁民建四个村,总称漫流。较大,称大漫流。…[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后庄,古时低洼,由于太公河水中冲积而成平地,明时迁民建四个村,总称漫流。多许姓,得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