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北郭乡 | 隶属:武陟县 |
行政代码:410823206 | 代码前6位:4108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车牌代码:豫H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万人 |
人口密度:约37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0个行政村 |
北郭地处古“鄇人城”(今上庄附近)之北,故名(城外为关,关外为郭)。
北郭乡位于武陟县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东临沁河,南依黄河,北接大虹桥,西邻大虹桥,全乡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面积80平方公里。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周隰城等古代遗址至今尚存,是汉司徒蔡茂、明镇国将军使李英、驸李坚的故乡,地革命时期, 武陟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北郭。
北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新(乡)洛(阳)公路横贯全境,沁河二桥连接东西,建设甲的武(陟)温(县)高速公路穿乡而过,各村道路已全部硬化。具备良好的生产运输条件,客流物流畅通顺达,程控电话装机容量6500门,村村均通有线电视。
北郭乡地处黄、沁河冲积平原
文化旅游:
焦作武陟县吉祥寺位于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东草亭村,现存有大殿五间和东配殿三间,占地面积约5亩,有着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据大佛殿前墙内所嵌《佛寺流源序》碑载:“本邑承敕……构殿数楹,……(于)唐
崇宁寺罗汉殿时代:明地址:武陟县北郭乡高余会村
隰城遗址时代:东周地址:武陟县北郭乡城子村
唐贞观元年(627)属武陟。
开元二十三年(735)入新置河阴县。
明隆庆六年(1572)归还武陟。
万历十九年(1951)称永宁乡十里。
清顺治十六年(1660)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为方一里,方二里。
1945年属武陟县城镇公所。
1948年武陟县五区驻北郭。
1951年改属武陟县二区。
1953年并村设北郭乡。
1955年设北郭中心乡。
1956年改北郭乡。
1958年成立北郭公社。
1962年驻地由北郭迁至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传三国时期司马懿曾在大司马和此地扎过兵营,因聚落规模较小而得名小司马。…[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传因贾姓人家在此开作坊而得名贾作。1958年为贾作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为贾作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以裴姓得名裴家庄,简称裴庄。1961年成立裴庄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裴庄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处古“鄇人城”(今上庄村附近)之北,得名北郭(城外为关,关外为郭)。以其管理区域方位得名北郭西。…[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处古“鄇人城”(今上庄村附近)之北,得名北郭(城外为关,关外为郭)。以其管理区域方位得名北郭西。…[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元末明初蔡氏迁居尧封岗周围,后因人口增多,取兴隆昌盛之意定名兴隆岗,又名蔡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由伊姓得名伊庄,后演称益庄,又以相对方位得名北益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南古杜姓坟岗地,后杜姓迁此居住成村,得名南古岗。…[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清代北郭李、雒两姓迁此居住得名小北郭,后聚落分两块,民国年间居清风岭下部分得名下小北郭,后简称下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传清代北郭李、雒两姓迁此居住得名小北郭,后聚落分两块,民国年间居清风岭上部分得名上小北郭,后简称上庄。…[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含义有二:一是据明万历县志载为俞会分析,可能由人名而来,后演称余会,并以方位析分为西余会。二说据地理位置分析,北边是清风岭,此处极可能是清风岭的几条沟…[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含义有二:一是据明万历县志载为俞会分析,可能由人名而来,后演称余会,并以姓氏析分为韩余会。二说据地理位置分析,北边是清风岭,此处极可能是清风岭的几条沟…[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含义有二:一是据明万历县志载为俞会分析,可能由人名而来,后演称余会,并以姓氏析分为索余会。二说据地理位置分析,北边是清风岭,此处极可能是清风岭的几条沟…[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位小司马镇(今小司马)之南而得名。1958年成立镇南庄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镇南庄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原名梨林,清代时与余会部分聚落合称余林村,1948年后因以高姓居多改称高余会。…[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传因小司马地势较低、常受水灾,部分村民迁至村南的岗上居住,得名东岗(又称常岗)、西岗(又称南花岗、街岗洼),1948年后因两岗距离近,合称东西岗。…[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位于春秋时期隰城遗址之上故名。1958年成立城子大队,属武陟县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城子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因此处位于周代隰城东得名东关,后演称东安村,简称东安。…[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三国时期司马懿在城子屯兵,此处为军队粮仓且常年封存备战,只有打仗时才开仓,故名解封。…[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含义有二:一说传原名侯庄,因“侯、后”谐音演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任后庄;二说传因居民原住在一座土地庙的后面得名庙后庄,简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任后庄。…[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古时此地南边的后庄遭受水灾,原姓村民迁此岗地上居住成村,得名原岗。…[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传古时“芦阿”在此开作坊得名芦阿作,后以谐音演称罗作…[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含义有二:一说传原名侯庄,因“候、后”谐音演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李后庄;二说传因居民原住在一座土地庙后面得名庙后庄,简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李后庄。…[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含义有二:一说传原名侯庄,因“候、后”谐音演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马后庄;二说传因居民原住在一座土地庙的后面得名庙后庄,简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马后庄。…[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因历史上涧沟河曾流经此地而得名。1958年成立涧沟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涧沟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古时此地人为避洪水在清风岭上用荒草搭庵居住得名草亭,后由于人口发展形成两个聚落,以方位析称西草亭。…[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古时此地人为避洪水在清风岭上用荒草搭庵居住得名草亭,后由于人口发展形成两个聚落,以方位析称西草亭。…[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原名双龙口,为黄、沁河交汇处,后因附近有“方形陵墓”得名方陵。…[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含义有二:一说传三国时期司马懿在此地安营扎寨,此地为饲养军马的马棚,后以姓氏析为岳马蓬。二说从明万历县志上载作“马朋”分析,可能是由人名“马朋”得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原名赵庄,后因邻近岳马蓬、李马蓬、赵马蓬等村而改称赵马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