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高山镇 | 隶属:荥阳市 |
行政代码:410182106 | 代码前6位:41018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1 | 邮政编码:450000 |
车牌代码:豫A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1.6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7万人 |
人口密度:约27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9个行政村 |
古有高姓聚居,得名高山。
高山镇位于荥阳市西部,东距郑州30公里,东经118°,北纬34°,东邻310国道,郑洛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美丽的汜河蜿蜒环绕,我镇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地区,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全镇东西长9公里,南北6.5公里,总面积61.68(61.5)平方公里,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年均降水量在40mm左右。其中耕地面积4.2万亩,现有19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195个村民组,总人口3.4(33064)万人。
2002年全镇GDP4.5亿元,财政收入8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7(3376)元,全镇公路里程167公里,村村通油路,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电力供应充足,现有10KW线路92公里,400
2024年12月,高山镇被河南省爱卫办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2024年1月,河南省爱卫会命名高山镇为2024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202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高山镇为2024年国家园林城镇。
2010年5月,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命名高山镇为第四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
明、清属汜水县高阳乡。
清光绪三年(1877)为高山仓。
1912年为西南区。
1921年为第四区。
1940年为锦川乡。
1949年设高山区。
1954年为荥阳县第十一区。
1958年5月设高山乡,8月改为高山公社。
1961年改为高山区。
1963年复高山公社。
1983年改为高山乡。
1996年改置高阳镇。
2004年更名高山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据村东古庙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修观音堂碑:“汜水南十里许,有古高山乡,混名高家山,乃宋将高怀德屯兵处也。”文字记述。村原明万历年间所制铁钟亦铭…[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延佑五年(1318)许姓由竹川迁此,日久成村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此地古有名医,其药方疗效好,故此村取名“治方”。后传为“纸房”。《重修汜水县志》记作“纸坊村”,民国初作“纸坊”。1991年地名补调时改为“纸坊”。…[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潘姓最早迁此地东西向山沟中,掘窑而居,成村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古有穆氏穴居此地得名,清同治年间,村筑一寨,名“穆沟寨”,始见“穆家沟”省为“穆沟”。以负责管理穆沟村相关事务而成立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竹园:清中期穆沟牛姓迁石坎,下有潭,溢水,生竹林,人称“竹园沟”。1958年建大队,以所辖村中竹园沟最大得名竹园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传神话,圣母骑马至此,河水打湿马镫,怒而挥鞭断流上下各五里,村由此名“湿镫沟”。旧时居民在山沟中依岭挖窑洞,窑门以石块砌就,因而称“石邓沟”,村名见…[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四年(1372)山西洪洞县移民迁居此地一南北向大峡谷中定居,以山谷中多柏、柿树而名“柏柿峪”。清乾隆年间村民在白衣圣母庙前挖水,水出呈白色,始改…[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南、北两山岭,中夹一沟,沟间有平坦之地,似桥将两岭勾通,古有岳姓居此,称“岳桥”。清乾隆初年,迁来许、王等住户,后改“杨桥”。民国及五十年代,一度…[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乔氏家谱》记载,山西洪洞县移民乔雅气于明万历十七年(1590)迁此地,居沟内,日久成村,初名“南桥沟”,民国初更名“乔沟”。以负责管理乔沟村相关事…[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余姓迁居此地山岗顶,人多家富,村由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14年村人杨绍溪(字莲塘,清末廪生)根据本村是通余顶必经之路,三面环沟,地势险要,兵匪不易攻取,取妥当、扼要的吉言,改名妥要。…[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万历四十六年(1571)此地建“洪山庙”,清乾隆帝封庙神为“洪山真人”,又因村处丘陵多沟地带,故名庙沟。…[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余顶吴姓迁此前,村称“冯家沟”,后冯姓绝,吴姓多,改名“吴沟”。…[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汜水县周村名士许登明(铭)爱竹,栽竹成林于汜河之滨、太溪池之畔,人称“竹竿川”。清同治年间筑有寨,即“竹川寨”。…[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冯沟,以居民姓氏和居住地地形得名。1958年建冯沟大队,以大队部驻冯沟得名,属高山人民公社。1961年属高山区竹川公社。1963年属高山人民公社。19…[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苌氏迁居汜水县苌村,后沿汜河往南开垦荒山土岗,种植柿树。明、清时期,此地灰柿所制“坑饼”远销广西、广东,颇负胜名,人称“苌家岗柿饼”…[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在土岗下,村北同一岗上有传说的“狗冢”,故名冢岗。…[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有户苗姓人家迁往本地土岭下、沟中,称“苗家沟”。后竹川许姓有户举家迁住苗家沟上岭顶,日久成村,取名“苗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