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关乡 | 隶属:荥阳市 |
行政代码:410182200 | 代码前6位:41018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1 | 邮政编码:450000 |
车牌代码:豫A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4.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21万人 |
人口密度:约59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8个行政村 |
位于古代荥阳县城关门内外,故名城关。
城关乡位于省会郑州西15公里,荥阳市西北部,是荥阳市的中心乡镇,区域面积54.4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161个村民组,总人口4万人。全乡综合经济实力位居荥阳市前列。
城关乡交通便利,陇海铁路和310国道穿境而过,紧邻连霍高速公路,处于荥阳市周围和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带上,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境内有电厂三座,西气东输工程、义马——郑州煤制气工程在此设有门站。
2024年10月,2024年淘宝镇名单发布,城关乡上榜。
2024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4年淘宝镇名单,城关乡榜上有名。
2024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4年淘宝镇,城关乡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西史村遗址于荥阳市城关乡西史村南侧。该遗址北邻西史村,南距陇海铁路200米,东西长600多米,南北宽500多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该遗址的时代为夏、商,1974年发现。1979年4月18日
汪沟遗址位于荥阳市城关乡汪沟村南,面积74万多平方米。该遗址的东、西部岗地断崖上发现有房址和排列整齐的柱洞;东部和南部崖壁上发现有较多灰坑分布,灰坑中含有人骨、兽骨、残石器以及大量陶器残片等
小索城遗址位于荥阳市城关乡张楼行政村周围,地表上仅存东城花垣南段一部分夯土墙,最高处约5米,在西南邻河的地崖边,发现有夯筑基址,分布密集,质地坚硬,厚度在0.1米以下,夯窝有圆底(直径0.0
北周村造像碑位于荥阳市索河街道办事处广场南,造像碑圆首方座,通高2.31米(其中座高0.44米),宽0.94米,碑通体布满浅浮雕人物、动物图案,碑身正面主题图案分为上下两层,均在小龛内刻高浮
董天知将军故居位于荥阳市城关乡老城南街,年代为近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09年6月,董天知将军故居被公布为第二批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分属荥阳县高阳乡城北保、北王保、南蒲保,孝义乡城南保和汜水县史村仓、南峡窝仓、北峡窝仓。
1940年分属荥阳县索滨乡、遇隆镇,汜水县济渎乡、五云乡。
1948年分属荥阳县苏寨区、成皋县五区。
1954年分属荥阳县一区(苏寨区)、二区(乔楼区)、十二区(峡窝区)。
1958年分属城关公社、周村公社。
1959年周村公社并入城关公社,3月改为城关管理区,5月复城关公社。
1960年乔楼公社并入。
1961年改为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据村人传1631年(明崇祯三年),有张姓自盆窑(今崔庙镇盆窑)迁小明村柿子园,后陆续迁来马姓、刘姓,建宅成村得名“柿园”。以负责管理柿园村相关事务而成…[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龙泉寺:村东南200米,寺河河沟西岸,有龙泉寺遗址,唐显庆五年(660)建寺,以寺内有井曰“龙泉”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元至正十三年(1354)汪相母子逃难落户于此,子孙繁衍为大族。因村南、北、西三面临沟,命村名“汪家沟”,民国时改村名“汪沟”。…[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二百年前,冯姓最早住此,盖四幢楼房,后冯姓衰落,张氏名龙自今五龙寨迁来,村更名“张楼”。…[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付河村是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城关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末(约在1641)高、袁两姓人家自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汜水县,至清乾隆年间复迁此建村得名“高袁寨”。…[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宫氏家庙碑(1745年立)文记载推算,大约明正统年间有宫氏两兄弟自山西洪洞县逃难,至此定居,成村得名宫家村,清代简称宫寨。…[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据村明天启四年(1624)一碑记载,以阴、赵二姓而得名阴赵寨。…[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宋代马固王姓最早迁此建村,且人口居多,成村得名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汜水县东二十里铺(今上街区境内),约明嘉靖初年,安姓六世复迁此成村,安姓居多,故名“安家庄”,清初简称“安庄”。…[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以居史姓得名。明末,西有“蜒乡村”改为“西史村”,位东,故名“东史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蜒乡村”。明末崇祯十五年(1643)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路过,村人逃散,仅有一史姓老人未走,义军据此称为“史村”。后为区别村东“史村”,定名“西史…[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村在汜水县城东三十里、官道旁,故名。1983年3月自东史大队析出,建大三十里铺队,以大队部位于三十里铺得名,5月因体制改革,设立三十里铺村民委员会,属…[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传明崇祯十五年(1643)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路过,百姓怕兵,纷纷躲避。有农夫名李克背老母逃亡,遇李闯王(自成),闯王知其孝,赠银。李克母子后居通西村西菜…[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道光七年(1827)杨氏祖坟碑称,杨姓先祖杨建书原居左照,后迁此,其一子凤歧住村西头,凤林住村东头,日久杨氏人口渐多,苟姓迁雷垌,1891年杨姓改…[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李氏家族石碑记载,李姓自雾云山南小王庄李家门迁来,最早在此定居,为纪念原居地,定村名“小王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杨姓原世居地,有大户人家住南北向沟里窑洞,故名“杨家垌”。清康熙四十九年(1711)姚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人口渐增居多,改名“姚垌”。民国初又定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村东沟下有五龙池,镇有五条龙,池旁有庙(1958年毁于洪水),前、后屋梁及后院正墙上亦有五条龙,故称村“五龙寨”。…[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此地古有王府,“大王”在此设有教练场和监狱,死后葬此,村因之得名大王村。…[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落东临大沟,此沟南至五云山,北到广武山,名“洪沟”。此沟建国前,亦为荥阳、汜水两县分界线。村在沟沿,故名洪界。…[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雷姓最早迁此居窑洞(窑洞在村民王大柱宅处)。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荥阳将窑洞的“洞”统一标准化为”垌。“以姓氏和住所(窑洞)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周朝就建有村庄,周襄王曾住周固寺,村位寺北,古作“周固村”,又作“周村”,清后期称“北周村”。…[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中有长竹子,四周有小河环绕,得村名竹叶河。…[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从前村落西北有3个砖瓦窑,西有一里长大坡(名辘把坡),故名瓦窑坡。…[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唐初此地建有一玉仙圣母庙,庙大,内套小庙。明洪武年间赵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汜邑庙沟,永乐年间复迁此,建村位庙东,村因庙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阴姓最早居此且多,村位于北边沟(阴子圈沟)里,取村名阴家套。清雍正年间,村人以村名不吉改名桃李。…[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在周固寺东南,称南周固村,后演变为南周村。…[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原位沟底,沟底皆青石板,故名石板沟。1958年属周村人民公社,建石板沟大队,以大队部位于石板沟得名。1959年并入城关人民公社。1983年属城关乡,…[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本村居民来自于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故名。…[详细]
“广武大葱”产地因北临黄河,凭借着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和邙岭独特的白沙土质孕育出了葱白长、肉质细腻、清脆无丝、味辣微甜、沁出芳香的大葱,倍受消费者青睐。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