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庆祖镇 | 隶属:濮阳县 |
行政代码:410928103 | 代码前6位:4109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车牌代码:豫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5.04万人 |
人口密度:66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54个行政村 |
明嘉靖十五年(1537)丙申仲春土帝庙碑记载:“集之前身,立庆福寺东北偶五里许。元至元二年(1336)黄水淹没,终岁积水,无以交易,庆福寺位堤上,堤形南北,黎民暂于斯为市,商贾移于是居者日增,市容渐繁,不复除矣。庆福寺孟夏八月鬼王会盛,邻近绅士庶供其族谱于神棚,以庆其祖。”故名庆祖。
2024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庆祖镇(辣椒)榜上有名。
2024年8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庆祖镇为2024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2024年5月,庆祖镇被确定为2024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2024年12月,庆祖镇上榜第四批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024年1月,第五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庆祖镇上榜。
庆祖镇位于濮阳县城南20公里处,总面积76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5.4万人,6.4万亩耕地,是河南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奔小康科普示范镇、“中州名镇”、文化建设先进镇,2004年被省委表彰为河南省“五好”乡镇党委。近年来,庆祖镇涌现出了“-”的忠实实践者、党的-代表、全国十届人大代表和全国优秀0员李连成,全国文明村西辛庄等模范人物和先进村。
庆祖镇区位优势明显,紧邻106国道,北距濮鹤高速20公里,西邻京珠、濮信高速公路,东经东明黄河大桥入山东高速网,直达江南及沿海地区,是周围三县交界处的人流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
党委、政府按照“加大宣传转观念,股份融资扩规模,优化结构建基地,突出重点
1944年为濮阳县第四区。
1948年为濮阳县十一区。
1956年为濮阳县庆祖乡。
1958年为庆祖公社。
1984年属濮阳市郊区,同年改设庆祖乡。
1986年改置庆祖镇。
1987年复属濮阳县。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龙鑫苑社区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庆祖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宋代,此地建有庆福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鬼王会在附近,人们供养族谱于神棚,以庆其祖,故名庆祖集。后村一分为三,居南,取名庆祖南街,简称庆南。…[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宋时,此地建有庆福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鬼王会在附近,人们供养族谱于神棚,以庆其祖,故名庆祖集。后村一分为三,本村居中,取名庆祖中街,简称庆中。…[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宋代,此地建有庆福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鬼王会在附近,人们供养族谱于神棚,以庆其祖,故名庆祖集。后村一分为三,居北,取名庆祖北街,简称庆北。…[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万历年间,大新庄被水淹没,部分村民于其原址东侧建新村居住,取名东新庄,后讹误为东辛庄。…[详细]
濮阳市庆祖镇西辛庄村位于濮阳市正南20公里,南距离黄河13公里,远离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带,是河南省豫北平原上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基础党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黄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故名黄家庄。后简称黄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古时有人在此建村,因居榆树林一端,取村名榆林头。明永乐年间,张氏自山西洪洞迁榆林东头建村居住,取名张愉林头。…[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古时,有人在此建村,因居榆树林一端,取名榆林头。明永乐年间,魏氏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榆林头村旁建村,取名魏榆林头。…[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古时,有人在此建村,因居榆树林一端,改名榆林头。明永乐年间,刘、李二氏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榆林头西北分别建村,取名西刘庄、李家愉林头。民国初,两村合一,取…[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浚城遗址上有兴福寺,人们环城址居住,俗称环城,后讹误为还城。明永乐年间,刘氏自山西洪洞移民于还城附近建村,取名刘还城。…[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此地浚城遗址上有兴福寺,人们环城址居住,俗称环城,后讹误为还城。明永乐十三年(1415),孙氏自山西洪洞移民迁居兴福寺城外附近建村,故名孙环城。…[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此地浚城遗址上有兴福寺,人们环城址居住,俗称环城,后讹误为还城,王氏居住兴福寺外,清嘉庆年间改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史书记载,此地古为浚城,故城址上有兴福寺,人们环城址居住,俗称环城,后讹误为还城。明清时,罗氏居兴福寺外拐角处,故名罗家拐。民国初,因行政区划变动,改…[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氏家谱记载:古时,此地浚城遗址上有兴福寺,人们环城址居住,俗称环城,后讹误为还城。清雍正四年(1726)李氏从罗还城迁此建村,取名北新庄。1948年…[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水屯村泰山庙碑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卢、王、郑三姓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建村,取名新屯。清咸丰年间,黄河决口,因本次周围地势低洼,积水数年,改…[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张、白等姓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建村。因此有灌涛碑故称村名为灌涛,后讹误为贯道。再后来村分为南北两村,居南,故称前贯道。…[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张、白等姓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建村。因此有灌涛碑故称村名为灌涛,后讹误为后贯道。再后来分南北两村,居北,故称后贯道。…[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夏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杨氏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建村,取名杨家村。清康熙年间,夏氏迁杨家村北筑寨建村,取名夏家寨。后两家和睦如一,夏家寨改名后杨村,本…[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夏氏家谱记载:清康熙九年,夏氏自濮阳县郑家寨迁此建村,取名夏家寨。后因与东南邻杨家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村民俗称后杨村。…[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李氏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分别建村,兄居东,取村名东李寨。…[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李氏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分别建村,弟居西,取村名西李寨。…[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常氏家谱记载: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常氏由濮阳县郎中迁此定居,筑寨建村,取村名常寨。…[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姜氏从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建村,取名姜家庄。后简称姜庄。…[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郑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地建村,取名郑家寨。明末,分为南北两村,居前,故称前郑寨。…[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郑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地建村,取名郑家寨。明末,分为南北两村,居后,故称后郑寨。…[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宋时,此村名张路口。因黄河决口,村民外逃,后村民迁回张路口原址东高地建村,取名张家村,后讹误为张贾村。…[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田、贾等氏迁居此地建村,取名田贾村。…[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真宗征契丹安营于此,故名护驾营。后抗辽得胜,一付将驻扎此地,更名付将营。后居民又在付将营东新建村庄,取村名东付将营。…[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真宗征契丹曾安营此地,故名护驾营。得胜后,有付将驻守此地,改名为付将营。后又有人在付将营前(南)建村,取名前付将营。…[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真宗征契丹曾安营于此,驻军称护驾营。抗辽得胜后此地仍驻军,为一副将统领,故称副将营,遂成村名。后分为南北两村,居后(北),故称后副将营。后因讹误为后…[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刘氏在此元帝庙高台东侧冶铁,并于东侧高台之上建村,取村名东台上。…[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管氏自今华龙区波头集迁居元帝庙高台西侧建村,取名西台上。…[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有栾氏在此建村,取名栾村。清乾隆年间,徐家拐徐氏民变,清军校尉赵某率部奉命平剿,徐逃之。为防徐氏再起,扎营栾村之北,继而安眷成村,取名后栾村,本…[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有栾氏在此建村,取名栾村。清乾隆年间,徐家拐徐氏民变,清军校尉赵某率部平剿,徐逃之。为防徐氏再起,扎营栾村之北,继而安眷成村,取名后栾村。…[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时,毛氏最早定居建村于此,因村小,俗称毛小寨,后简称毛寨。…[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杨氏自山西洪洞移民于此建村,因处黄丘岗,取村名黄邱(邱通丘)。…[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碑载:明永乐七年(1409),孙氏率二子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建村,取名孙家。后二子不睦,次子北迁建村,取名后孙家,本村遂改为前孙家。…[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孙氏二兄弟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建村,取名孙家寨。后弟兄不和,弟迁其北建村,取名后孙家。…[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开州志》记载:唐朝,濮阳籍进士武陵葬于此。后周边村民避洪水迁此建村,取名武陵。后村大一分为三,本村居前(南),取名前武陵。…[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开州志》记载:唐朝濮阳籍进士武陵葬于此。后患水灾,周边村民为避洪水迁此村,取名武陵。又村大一分为三,居后(北),取名后武陵。…[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范寨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庆祖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潘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四年(1576),潘氏自山西沂州府泗水县迁此建村,取村名潘家。…[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万历年间,曾氏自山东嘉祥县迁此建村,因地处小土丘之上,取名曾小邱(“丘”通“邱”)。…[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永乐年间,廉氏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处沙丘旁建村,取名廉家小邱。后朱氏迁居,日渐兴旺。清光绪年间改名朱小邱。…[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郎寨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庆祖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元代,周边村民为避免洪水迁此建村,村民因此处地势高而得名,寓意安居乐业,并祈福永远太平,遂取名太平。…[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开州志》载“大桑树在州南三十里,······故乡以是名,而市以是兴。”树中曾有一古桑树,并成集市,取名大桑树集,后简称大桑树。后因村大一分…[详细]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开州志》载“大桑树在州南三十里,······故乡以是名,而市以是兴。”树中曾有一古桑树,并成集市,取名大桑树集,后简称大桑树。后因村大而分…[详细]
区划代码:~25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开州志》载“大桑树在州南三十里,······故乡以是名,而市以是兴。”树中曾有一古桑树,并成集市,取名大桑树集,后简称大桑树。后因村大,一…[详细]
区划代码:~25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开州志》载“大桑树在州南三十里,······故乡以是名,而市以是兴。”相树中曾有一古桑树,并成集市,取名大桑树集,后简称大桑树。后因村大一…[详细]
区划代码:~25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开州志》载“大桑树在州南三十里,······故乡以是名,而市以是兴。”树中曾有一古桑树,并成集市,取名大桑树集,后简称大桑树。后因村大一分…[详细]
区划代码:~25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开州志》载“大桑树在州南三十里,······故乡以是名,而市以是兴。”相树中曾有一古桑树,并成集市,取名大桑树集,后简称大桑树。后因村大而…[详细]
区划代码:~25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逯氏家谱载:明永乐七年(1409),逯氏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建村,取名逯寨。…[详细]
区划代码:~25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翟砦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庆祖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