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徐镇镇 | 隶属:濮阳县 |
行政代码:410928106 | 代码前6位:4109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车牌代码:豫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89万人 |
人口密度:62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53个行政村 |
原称桃城、烟城,春秋鲁地邑名。元末此地战乱频繁,求神镇守方得宁。明初于此建老寿星(徐三亭)庙,取名徐镇。明天顺年间,因庙会成集,易名徐镇集,简称徐镇。
濮阳县徐镇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曾是帝舜故里和昆吾县所在地,1957年建立徐镇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5年恢复乡建制,1986年撤乡建镇。
徐镇镇位于濮阳县政府驻地东南35公里处,国家大型企业-采油四厂驻境内,西毗八公桥镇、朗中乡,南接习城乡,北连梁庄乡,东与梨元乡接壤。地势平坦,黄河大堤自西南向东北从镇南境穿过。全镇辖区总面积62平方公里,共有53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9840户,40210人,总耕地面积5.5万亩,优质水稻、优质小麦种植和精米加工是该镇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该镇先后荣获“省级科普示范镇”、“市级文明镇”、“油区工作先进乡镇”、“
1944年为昆吾县政府驻地。
1949年昆吾县并入濮阳县,属濮阳县六区。
1956年为濮阳县徐镇乡。
1958年成立徐镇公社。
1984年改属濮阳市郊区,同年改设徐镇乡。
1986年改置徐镇镇。
1987年复属濮阳县。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腾飞小区坐落在濮阳县徐镇镇中原油田采油四厂院内,油田将原来的第一矿区和第四矿区合并成立第一社区,为了便于小区管理,采油四厂新点院起名为腾飞小区,故取…[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昆吾社区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徐镇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安居苑社区坐落于徐镇镇政府镇政府东北1公里处,主要来自杜寨村、南习村、前阎寨村滩区群众和其他商户混合居住,为便于小区管理,起名为安居苑,称安居苑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原为帝舜故里,后称桃城、烟城。明代时为寿星徐三亭故里,更名为徐镇。…[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任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任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本县黄庄。清乾隆年间,因任姓人口增多,并盖有楼房,更名为任家楼,简称任楼。…[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康熙年间,王氏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立村,为防水患,筑围村寨,因村小盼兴旺,故称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刘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靠黄二庄,故取刘黄二庄,民国初,简称刘黄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康熙十二年(1673)宋氏家谱记载:宋氏始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自山西洪洞迁居本县徐镇东南黄二庄,后因与高姓分居,改名宋黄二庄,简称宋黄庄。…[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袁氏于1945年自本县黄二庄分居此地建村,取名袁黄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高氏于1945年从本县黄二庄移居此地,故名高黄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庄户顶”。清乾隆年间,开州一官员去夹堽办案路过此地,认为村名不吉利,取上帝保佑之意,即改名天保寨。…[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乾隆二十二年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家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本县许郭村,固人多族旺,后人盖有楼房,于清乾隆年间将村名改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清康熙十九年(1680)杨氏墓碑记载:杨氏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自山西洪洞迁居本县耿郭村(现李郭村),故取杨郭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1949年夏氏家谱记载,夏氏原居王家郭村。清初移居此地,自成一村,取村名夏郭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20年家谱记载:李始祖原籍江南风阳府颖州太和县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移居耿郭村,后因耿姓绝,更名李郭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永乐三年(1405)谢氏自山西洪洞迁居耿郭村(今李郭村)南,自成一村,取名谢郭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蔡氏家谱记载:蔡氏先祖自山西洪洞迁至大名境内,明代成化年间又移居今马吉村西北,故称蔡吉。清光绪年间,为防黄河水患,在村西北筑土堰岗子,蔡姓村民陆续移…[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成化年间,蔡氏自山西洪洞迁至大名,后又迁到马吉村西北,自成一村,取村名蔡吉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马氏家谱记载:马氏先祖铁鼎石(铁铉)为明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兵部尚书、山东布政使。明永乐元年(1403),燕王朱棣路过…[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任氏自山西洪洞迁此王吉村附近建村。故名任吉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吉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为防黄水,筑寨建村,故称吉寨。…[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韩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韩氏自山西洪洞迁于开州(今濮阳)东南天水屯定居,为防黄水,筑围村寨,故名大寨。1995年经上级批准后与尹、程大…[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刘氏家谱记载:明代刘氏自山西洪洞迁往濮阳西关卫,后又迁徐镇大寨,自成一村,故名刘大寨。…[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梁氏家谱记载:元代,梁氏由山西榆次迁居开州大郎中,后又迁居大寨村旁定居,自成一村,以姓氏及邻村故取名粱大寨。…[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聂氏清同治五年(1866)家谱记载,聂氏始祖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75年)从滑县牛召屯迁居本县陈屯,后为防水患,移居大寨村西另建新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程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十八年(1590),程氏自澶州东南大程村(今濮阳习城乡程寨)迁居大寨村,自成一村,取名程大寨。…[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1952年尹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8),尹氏自山西洪洞迁于开州(今濮阳)东南天水屯定居。因黄河泛滥,为保家财,筑围村寨,故名尹大寨。…[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嘉靖开州志》记载:长乐亭在长乐里曹家庄。相传上古颛顼帝避暑胜地,颛顼在此观天象制历法,形成了“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思路。长乐亭是金大定年间裴满公…[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刘氏自山西洪洞迁廉八劝村旁定居,后自成一村,也以“忠信、孝悌、礼仪、廉耻”八字。劝人为善,故名刘八劝。…[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崔楼,后因崔姓外迁,廉姓根据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八字,以其劝人之意,于明代末改名廉八劝。…[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方氏迁此建村,因靠廉八劝,也因崇尚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故名方八劝。…[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屠氏迁此建村,因靠廉八劝,根据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八字,以其劝人之意,故名屠八劝。…[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自南京乌衣巷迁此定居,故名王定。…[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三合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徐镇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晁氏家谱记载:晁氏自山东甄城长乐里之北晁村迁居东王定村,后因黄河泛滥移居此建村,取村晁寨。…[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黄氏由本县黄邱村迁居此地,取名黄寨。因大队更名,根据濮阳县人民政府“濮政[1982]104号”文件精神,于1982年批准,改名为黄家寨。…[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宋、种三姓于明代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三姓中各有一个名叫三章的人,故取村名为九章。后因三姓分居,居南,更名为前九章。…[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宋、种三姓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三姓中各有一个名叫三章的人,故取村名为九章。后三姓分居,居北,取名后九章。…[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宋、种三姓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三姓中各有一个名叫三章的人,故取村名为九章。后李氏从九章东迁定居,故名李九章。…[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晁氏族旺,立村盖有楼房,故村名晁楼。1949年,为濮阳县六区晁楼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徐镇乡晁楼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大队,为徐…[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程氏家谱记载:据明代曹氏迁此建村,取村名曹庄。后程氏清初自河南伊州迁于曹庄旁定居建村。后曹氏绝,村名仍称曹庄。…[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5)董氏家谱记载:董氏于明永乐三年(1405)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为筑寨建村,故名董寨。…[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范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范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为防洪水筑围村寨,故名范寨。清光绪十七年(1891)上黄水,分为两村,居南,故名前范寨…[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1949年范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范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为防洪水筑围村寨,取名范寨。清光绪十七年(1891)上黄水,分居两村,居北,…[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代《嘉靖开州志》载:“忠陵在州东南徐镇里,王彦章效忠战死于此。”明永乐年间武氏从山西洪洞迁居忠陵旁,故名武忠陵。…[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居忠陵附近定居,取名李忠陵。…[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程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武忠陵附近建村,故名程忠陵。…[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翟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武忠陵附近,自成一村,取名翟忠陵。…[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代嘉靖《开州志》载:“録士望社,在州东南六十里,汉娄敬家焉。”该地原为娄敬故里,名録士望社。后因读音和书写讹化为陆市、六市。…[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杜氏家谱记载:杜氏二世自祖山东省定陶县迁居开州徐镇东南5千米处定居,取名杜寨。…[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阎寨村民为避水患分居两村,在南,故名前阎寨。…[详细]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阎寨村民为避水患分居两村,在北,故名后阎寨。…[详细]
区划代码:~25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嘉庆六年(1801)晁氏家谱记载:清顺治十二年(1655),晁氏自山西枣窝迁此定居,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5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清光绪年间黄河泛滥,南习城寨部分村民迁于村东北另新建村,故名东习城寨。…[详细]
区划代码:~25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弘治十五年(1502)任氏墓碑记载:任氏始祖在明洪武年间自山西大同迁开州东南细城寨。清光绪十七年(1891),因黄河泛滥,村民分居三村,居堤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5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因黄河泛滥,部分村民从细城寨移居堤北建村,故名北细城寨,后演为今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