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薛湖镇 | 隶属:永城市 |
行政代码:411481107 | 代码前6位:411481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24.5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03万人 |
人口密度:约48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4个行政村 |
薛湖集,古时候是一片高地,周围均是大小河流湖泊,白茫茫一片汪洋,只有几条不宽的堤岸相连。传说唐太宗时薛仁贵东征高丽路过此地,曾在此歇息饮马,将铠甲卸下挂在大槐树上,故人们称此地为薛礼卸甲湖,又称薛家湖。明清时期此地建有众多寺庙,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形成一个大集镇,故称薛湖集,简称薛湖。
永城市薛湖镇位于永城市北22.5公里处,是豫皖两省交界的古老集镇,背靠国家旅游开发区芒砀群山,东临永芒公路,欧亚大陆桥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全镇现辖35个行政村,5.6万人,5.5万亩耕地。该镇过去是革命老区,1998年底撤乡设镇。2000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建设镇。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的要求,狠抓了“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并以“-”思想和“联创”活动统揽农村大局,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确立了“以黄开区为龙头、沿线开发、突出重点、全面发展、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规模种植、建立市场、扩大效益”的总体思路。全镇建成两个工
2024年12月,2024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薛湖镇榜上有名。
1913年设薛湖区。
1941年置薛湖乡。
1955年为薛湖中心乡。
1959年设薛湖公社。
1984年改薛湖乡。
1998年撤乡设薛湖镇。
2005年原滦湖乡并入薛湖镇。
茴村,原名棫村集,明末更名茴村。此处位于茴村街南部而得名南街。…[详细]
陈氏聚居形成的村落,村子里有一小庙,取名陈小庙。…[详细]
崔姓在此聚居形成村落并建一小庙,取名崔庙。…[详细]
宋氏聚居形成的村落且昔日建有土楼,取名宋楼。…[详细]
北宋时,朱氏在此立朱家庄,后来康氏移居于此,朱氏渐次迁走。明中期建火神庙,改名为康庙。明万历年间,王三善之后王氏一支从双桥镇大王庄迁居于此,康氏渐次无…[详细]
洪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洪平庄。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二里。1912年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镇六合乡。1950年属薛湖区聂寨小乡。1956年属…[详细]
班姓在此居住并建有[]寨圩,取名班寨。明代属保安乡。清代属保安乡。1912年属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镇五权乡。1950年属陈集区朱寨小乡。1956年属…[详细]
明代万历年间,张氏兄弟二人从陈集镇张邪地迁居于此,当时此地名白柳园,张氏居此地后命为张白元。哥哥居张白元,弟弟居住地称小张白元。…[详细]
周氏聚居形成的村落且村内建有阁楼,取名周阁。…[详细]
宋氏聚居形成的村落,村旁有条河,取名宋河。…[详细]
侯氏聚居形成的村落,之前有做寺庙,取名侯寺。…[详细]
洪氏聚居形成的村落,之前是个寨子,取名洪寨。…[详细]
清康熙年间,陈氏一支迁居此地聚居而形成的村落,取名陈寨。与王阁西陈寨、火店南陈阁、杂八地陈氏、丁庙陈氏为一支陈。…[详细]
明代嘉靖年间,张氏一支从陈集镇张祖师庙迁入此地,后来村中建了七座楼,即取村名为张七座楼,简称张七楼。…[详细]
明代,聂氏兄弟5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邵留村,其中老五居住聂四楼,因村中建有四座楼,故起名聂四楼。…[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聂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建有小庙,取名聂庙。…[详细]
程氏聚居形成的村落,聚集地比较大,取名程大庄。…[详细]
黄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黄营。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四里。1912年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镇议和乡。1950年属陈集区朱寨小乡。1956年属汉…[详细]
大陈楼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薛湖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刘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刘家庙。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四里。1912年属八区、五区、薛湖镇聚义乡。1950年属薛湖区朱坑乡。1956年属侯楼中…[详细]
付氏聚居形成的村落且建有土楼,取名付楼。…[详细]
曹氏聚居在此形成的村落,因人口很多,取名曹大庄。…[详细]
豆楼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薛湖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侯氏聚居形成的村落且建有土楼,取名侯楼。…[详细]
明代,于姓人原住旱堤口。于者,鱼也,村东200米古有玉皇庙五间大殿。于是于氏大发展,故名于大庄。…[详细]
因本庄居民全部为朱姓,且地理位置较低洼,取名朱坑。…[详细]
董氏聚居形成的村落且建有一座小阁楼,取名董阁。…[详细]
明代,李氏一支从甘肃陇西雁山之左迁居夏邑县太平集。明嘉靖年间,李氏一支从太平集迁居于此,有一户富盖了一座草楼,故名李草楼。…[详细]
董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董庄。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三里。1912年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镇义合乡。1950年属薛湖区聂寨小乡。1956年属薛…[详细]
徐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徐营。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三里。1912年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区徐单乡。1950年属薛湖区郭关帝庙乡。1956年属…[详细]
洪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洪寨。明代属保安乡一图。清代属保安乡二里。1912年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镇兴路乡。1950年属顺和区房集乡(驻洪路口)。19…[详细]
宋朝有活佛俗名朱宝志,是中国最早的三大佛祖之一,有分身术,来去无影无踪,一日能行千里,能知未来吉凶祸福,是最早的济公活佛,人们称为宝志公或宝公。圆寂之…[详细]
聂氏聚居形成的村落,以前是个寨子,取名聂寨。…[详细]
北街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薛湖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丁氏聚居在此形成的村落且建有一座庙,取名丁庙。…[详细]
东街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薛湖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西街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薛湖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张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张庄。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三里。1912年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镇联合乡。1950年属薛湖区陈寨乡。1956年属薛湖…[详细]
因有西李井、东李井,遂其取李井之名命名。…[详细]
吴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吴瓦房。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三里。1912年先后属九区、雨亭区永安乡。1950年属砀山县雨亭区戴河乡。1956年属永…[详细]
李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建有土楼,取名李楼。…[详细]
明代嘉靖年间,张氏一支从薛湖集北张庄迁居于此,因位于白河东岸到薛湖集的路口,故取名张路口。…[详细]
张氏聚居而形成的的村落,取名张大庄。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三里。1912年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区郭窦乡。1950年属薛湖区郭关庙乡。1956…[详细]
张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张营。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三里。1912年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区保安乡。1950年属薛湖区朱小楼乡。1956年属薛…[详细]
代氏聚居此地,村旁有一条河,取名代河。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三里。1912年先后属九区、雨亭区永安乡。1950年属砀山县雨亭区戴河乡。1956…[详细]
清代乾隆年间,该庄原为张七座楼张氏的寄庄,有聂、翟、徐、梁、王5个姓氏。村东原有关公祠堂一座,大概始建于1866年,塑有24尊神像,简称庙庄,新中国成…[详细]
闫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闫小楼。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三里。1912年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镇三义乡。1950年属薛湖区余楼小乡。1956年属…[详细]
闫氏聚居形成的村落而得名闫庄。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四里。1912年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区仁和乡。1950年为薛湖区侯楼小乡。1956年属侯…[详细]
单氏聚居形成的村落,且区域内有条河,取名单河。…[详细]
刘松元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薛湖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练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练楼。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三里。1912年先后属八区、五区、薛湖区忠义乡。1950年属刘河区刘集乡。1956年属王集…[详细]
余氏聚居形成的村落且建有土楼,取名余楼。…[详细]
区划代码:~25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朱氏聚居形成的村落,村内有小楼,取名朱小楼。…[详细]
郭氏聚居形成的村落,取名郭长庄。明代属保安乡二图。清代属保安乡三里。1912年属八区、五区、薛湖区徐单乡。1950年属薛湖区郭关帝庙乡。1956年属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