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会埠镇 | 隶属:奉新县 |
行政代码:360921107 | 代码前6位:360921 |
行政区域:江西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795 | 邮政编码:336000 |
车牌代码:赣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09.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1万人 |
人口密度:约5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2个行政村 |
因古人在南潦河上游乘坐竹木排筏至此会集,小排并成大排,故名会埠。
一、会埠概况
会埠镇位于奉新县城西部,距县城20公里,东连赤岸镇,西界罗市镇,南与高安市伍桥乡接壤,北和噪下镇毗邻。全镇总面积209.3平方公里。在奉新县腹部,是平原至山区的结合部,属丘陵地带。潦河自西向东流,省道奉上公路与潦河平行横贯全境。全镇辖12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159个村民小组,5275户,19029人,耕地面积48053亩。
建国初期,会埠为第四区,1958年由会埠、故县、水口三个乡组建渣村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渣村、会埠两个公社,1968年合并为会埠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会埠乡人民0,2001年12月撤乡设镇为会埠镇人民0,次年2月搬迁至渣村集镇(现址)。
2024年3月,会埠镇被江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25年度江西省卫生乡镇。
2015年8月,江西省环境保护厅授予会埠镇第八批江西省省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
文化旅游:
济美石坊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会埠镇西庄村招边组的南潦河北岸旁,距县城28公里。石坊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动工建造,建成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距今400余年。据《江西胡氏大
黄鲁舍窑址位于会埠镇渣村村,县城西20公里东800米处,红沙质土壤,面积2000平方米,沿东西走向的山坡呈条形状分布。文化堆积1-2米,地表暴露器物较多,多数为青釉罐、碗、碟、钵器物残片,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奉新、同安二乡未变。
1929年,全县设四区十九联保,赤岸、沿里均属一区下辖的两个联保。
1932年,全县改六区,赤岸为二区下辖乡,沿里为一区下辖乡。
1935年,二区、六区并入一区,赤岸、沿里同属一区下辖乡。
1945年撤区增乡,赤岸、沿里分别设乡。
1946年,赤岸乡并入洪塘乡,上港乡并入沿里。
1949年第一区政府设赤岸,下辖沿里乡、洪塘乡。
1952至1955年,第一区政府先后改称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古人在南潦河上游乘坐竹木排筏至此会集,小排并成大排,故名会埠。…[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典故越王勾践得名越王山。2014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查姓建村,故名查村,后因谐音而改渣村。1949年前属水口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渣村乡,1954-1956年,由黄鲁舍、下庄、渣村初级社转、为黄鲁、…[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熊氏由村坪迁此建村,因村庄建在村坪的上头,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至顺年间,甘养叔从本地仕源老水口迁此建村,因村落建于两条小溪交汇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系古代华林书院粮食基地,故名稻田。因古地名稻田村而得名,驻地吟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水口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东田乡。合作化时,由吟村、东田…[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庄建在平原广阔车马众多的交通要道旁,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村期间由多姓氏从外地迁徒于此安家落户,故名游落。…[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时,张姓在此建村,因靠潦河北岸,开了很多铺子作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庄建在四季常青的大柏树旁,故名青树。1949年前属会埠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青树乡。合作化时,由坑里、窑前等8个初级社转为青树、窑前高级社。19…[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统年间,徐屿(号玉窗)由县城西门迁此建村,因村落建在越王山左边山脚下,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落建于南潦河北岸水运码头汇合之处。1949年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均属会埠乡。合作化时,由会埠、东会、回家初级社转为会埠高级社。1958年设会埠大…[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年间,宋祖炎由本县宋埠迁此建村,因村庄建在会埠的西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邹正八由东会迁此建村,因此地有小河的两个源头,村庄建在东边的源头,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