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张塝镇 | 隶属:蕲春县 |
行政代码:421126110 | 代码前6位:421126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13 | 邮政编码:438000 |
车牌代码:鄂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09.2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6.49万人 |
人口密度:31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5个行政村 |
明代时张姓二兄弟来此定居,后居户增多,逐渐形成一集市,名张家。
2024年3月,张塝镇被命名(确认)为2024年湖北省卫生城市(县城、乡镇)。
张榜镇地处大别山南麓,鄂皖两省蕲(蕲春)太(太湖)宿(宿松)三县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蕲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张榜镇资源丰富,茶、桑、果、药、乳猪、马铃薯、矿产等产业初具规模,天麻、杜仲、茯苓、菊花、桔梗等名贵中药材名扬天下,年销量逾100万头乳猪大市场享誉全国,汽车配件、麻纺、石材等产品跻身国际市场。该镇依托上海复旦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投资12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为2000亩的“大别山农业科技城”,规划为工业、种植、养殖、交易五个园区,集试验示范、培训教育、辐射服务、市场交易、娱乐观赏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现已形成国家级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中央燎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张塝镇境域称张家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张家塝区公所。
1958年,属张塝公社。
1960年,为张塝区。
1974年,张塝、范垸、田六合并为张塝公社。
1984年,更名张塝区。
1987年,为张塝镇。
2001年2月,与孙冲乡合并为张塝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张榜社区是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张塝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古代范姓族人最先迁入此地,后代子孙也一直居住在这里,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这里山冲两边山形酷似古时轿门,且位于上车门地片下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南宋时期蕲州府为加强地方治安管理,在上半县设立名为大同巡检司的治安管理机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喂呵”,当地士人驱赶鸟、家禽的喊声;“喂呵”与“魏河”同音,因“喂呵”是象声词,故借用“魏河”作地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田氏宗谱》载,古时这里是田姓先祖仲六公迁蕲最早定居之地,故名。村级群众自治组织以地名而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从前境内一座山上曾栽满梨树,春天遍山开满梨花,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故名梨山。“梨”与“雷”同音,口误相传为“雷山”,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四周山头重叠,地形复杂。相传有一百个山头(一个山头为一叶)朝中间相向排列,人云此地必出天子。但数来数去山头不足一百个,只好以一百个山头而称,名百叶…[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横路”,龙潭冲出口处有条由南向北的大路,往东面又有一条岔路,依岔路建有商铺,故名横路铺,简称横路。…[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为地势平坦,有连片大块农田,居民多姓文,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明清时曾属大同下乡河西里;民国时期属张家塝联保;1951年属张塝区六溪乡;1956年属田六乡新建二社;1959年属张塝公社田六管理区新建二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从前该地森林茂密,动物种类繁多。诸多动物中尤以鹿麂最多,故名鹿麂冲。在方言中“鹿”与“六”同音,“溪”与“麂”近音,加之境内溪流较多,亦称六溪冲,…[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明清时曾属大同下乡河西里;民国时属汪瓢铺联保;1951年为张塝区汪瓢铺乡;1956年为张塝区范塆乡保丰一社;1959年为张塝公社范塆管理区保丰一大…[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这里是地形开阔大块连片的农田,当地居民多为鲁姓,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清朝中期,这里有一知名士人陈文广,文章卓著、德高望重,后人将其名字为地名,以作纪念,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秦代,秦王带兵路过此地,被一深沟阻挡。时值隆冬,桥塌水深,秦王身先士卒,翻身下马冼足而过,军将们见状纷纷下马紧随其后,得以顺利行军,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该地山势高耸,翻山的小路一边上一边下又陡又远,过往路人都要在此纳凉歇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明清时曾属大同下乡河东里,民国时曾属大同司联保。1951年属大同司乡,1956年分属张塝乡胜利四社、胜利八社,1959年分属张塝公社张塝管理区胜利…[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这里地形四面高山中间谷地像木盆,因“彭”与“盆”谐音,故为彭山。…[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明清时曾属大同下乡名义里;民国时曾属孙家冲联保;1951年为柳林乡;1956年为柳林乡共同一社;1959年为张塝公社孙冲管理区共同一大队;1961…[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名倒桥。孙冲河改道后,原沿老河堤的弯道废弃,并沿新河道重新修了一条沿河大道,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前清时这里称“龙目冲”(据孙氏家谱记载),孙姓族人迁居该地定居后,名为“孙家冲”,亦称“孙冲”,故名。…[详细]
韩塝村:2024年1月成立,由原韩塝、船形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6.02平方公里,574户,2581人。…[详细]
塘坻村:2024年1月成立,由原塘坻、古木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10.59平方公里,1005户,3524人。…[详细]
塔林村:2024年1月成立,由原塔林、九潭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24.22平方公里,1075户,3860人。…[详细]
胡塆村:2024年1月成立,由原胡塆、大竹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11.91平方公里,830户,2687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