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据《史记·晋世家》载: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冬,晋献公率领太子申生和赵夙、毕万等官员,兴兵灭霍、耿、魏三个小国。胜利后,献公将耿封赐赵夙,魏封赐毕万。对此,晋国掌卜大夫郭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赏,开天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意即万是盈数,魏有高、大之意,这样以大命名,是开天其福,必然兴旺,自此“大名”即为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大名县以此为名。因镇政府驻地大名县城得名。

明代漳河流经此地,邻村一杨姓大户在此建桥一座,人称杨家桥,渐成村落,后简化为杨桥。

古代此处为黄河流域,当时河水泛滥,村子经常被淹,村民为抵御洪水修筑堤防。后有万姓人家在此定居,此村即称“万家堤”,又简化为“万堤”。因自然村“万堤”得名万堤镇。

龙王庙的来历其说法有二:相传,在明朝以前是卫河的一个渡口,只有几户人家,明初有一年发大水,三角店有一个木质龙王神像冲到这里,有人将神像打涝起来在河东岸修龙王庙;另说,此处原为一个三角坛,方园百亩,久而不涸,以为龙坑,建龙王庙于其上。两说并存。因自然村“龙王庙”得名龙王庙镇。

西晋尚书郎束皙曾在此开馆教书,死后葬此,并建有束公祠。后人为纪念他,起村名为束馆。因自然村“束馆”得名束馆镇。

原来是卫河的一个渡口,后聚集为村落,因处于河滩上而得名“小滩”。此地位于大运河畔,河运繁忙,舟船辐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集镇。旧时依据水旱码头优势发展商业,有“日进斗金”之誉。清同治年间,礼部尚书毛昶熙乘船路经此地,题写“金滩镇”三字,作为村名沿用至今。

地处古漳河故道的沙丘旁,当地称沙丘为“沙疙瘩”,故取村名为沙疙瘩村,后人们嫌“疙瘩”一字含义不好,改称沙圪塔村。

是宋代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大街,明建文三年(1401年),大名府城湮于水,府城迁移,此地遂成为村庄,故名为大街村。

古时,这里有座烽火台,俗名烟墩。村在其侧,且有很多店铺,故村名烟墩铺,后简化为铺上。

相传汉代有户姓孙的人家在这里开店,只留宿不卖饭,周边人们习惯称之为“干店”,演变为“甘店”,后来,人口聚集成村庄,称孙甘店村。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此地创建一座寺院,名曰碧峰寺,明万历年间扩建,殿宇金碧辉煌,柏荫环绕,规模宏大,每年农历二月二日有香火大会。寺北建村,因寺定名碧峰,演变为北峰村。

原系汉代古黄河残堤上的一个村庄。新朝皇帝王莽时期称黄河下游大名段堤防为金堤,寄寓了人们对黄河堤防坚固不溃的美好愿望。民国23年(1934)《大名县志》记载:“金堤为汉时旧堤,势如冈陵绕古黄河,历开州(今濮阳)、清丰、南乐入县境,东北趋山东馆陶(今河北馆陶),计长二百余里。”大名县境内这一段残断连绵20千米的长堤,就是汉代金堤遗址。王莽深知黄河洪水泛滥的利害,建立新朝后加大对黄河堤防的治理,多次对金堤进行加筑,使百姓鲜受灾害。为纪念王莽筑堤之功,加上大名县(当时称元城县)是王莽家乡的缘故,民间又称之为王莽堤。北宋时称寸金堤,村名仍称黄金堤。

因历史上王姓最早在此定居,取名王村。后这里发展为一大集市,改称王村集。

曾先后三次为大名县治所,共历时609年。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大名县治从府城(今大街乡大街村)迁至南乐镇(今旧治村),历经北宋末期、金朝、元朝初期,历时136年。元宪宗二年(1252),县治从南乐镇迁回府城,府县同廓,历时20年。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县治从府城复迁至南乐镇,历经元朝中后期和明朝初期。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县治从南乐镇迁回府城历时126年。永乐九年(1411),县治又从府城迁回南乐镇,历经明朝和清朝初期。乾隆二十三年(175),县治从南乐镇复迁回府城,历时347年。1758年后,这里不再为大名县治所,故名为旧治村。

相传宋代有魏姓在此定居,故名魏庄。因城东还有一个魏庄,为示区别,更名为西魏庄。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