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地以前盛产枝江县江口镇的新棉而得名。 |
因松滋有“乐乡”之称,新成立的街道取名为乐乡街道。 |
以辖区内湖泊名称(小南海湖)命名。 |
以辖区内盛产农作物及其数量综合命名。此地以前盛产棉花、油菜等八种农作物。 |
此地以前水流回复曲折且为一集市。相传,远古时期此处向长江伸出500余米,大江西来在此北折东流,呈迴曲之貌。故“涴”字来源甚古,《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古读音为yuan。晋代文学家郭璞(公元276一324年)所作《江赋》有“阳侯砐硪以岸起,洪澜涴演而云回”之句。李善注:“涴演回曲貌”。自涴市码头至月堤哨所千余米的回流,佐证“涴演”曲回之义。这里兴起集市后,得名涴市。 |
“老城”指辖区内建制社区名称。 |
清末,陈姓夫妇在此开设茶店,生意兴隆,人户增加,渐成集镇,故得名陈店。 |
很久以前一王姓人家在此修建桥梁。故得名。 |
此地以前为市集且斯姓人家较多。 |
原名窑林子,因明洪武年间(1375)土窑林立,故名。康熙十七年(1678),江西杨姓在此建会馆,改为“杨林子”,后发展为集市。故名。 |
舜帝治水南巡至此,在洈河疏水道、筑堤坝、设义渡,留下虞氏古渡遗址。南宋时期,洈河南岸建有“虞渡寺”,后来古渡旁兴起多家草纸厂,因而得名“纸厂河”。 |
北宋以前,镇北的平畈是一个湖泊,周围为大片杂草丛生的草甸子,因属尹姓所有,故称尹甸湖。当时洛河水绕经此湖,入洈水,交通比较方便,逐渐形成集市,称尹甸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七月,荆州诸路起义军并举,尹甸市是起义军首领李合戎驻地,成为农民革命的大本营。明朝,“尹甸市”南被洪水冲出一条沟漕,因四季很少有水,故称“干河子”。随着集市贸易日益繁盛,街巷形成,又称“街河市”。 |
刘家场官渡坪发掘的长冲战国墓群,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在此地活动。明朝时,刘家场一带是一条人烟稀少,荆棘丛生的山沟,洛河之水流入今镇北的官渡坪,被寨子山以东的象鼻咀所阻,形成湖泊。寨子山南(今镇中心)是官渡湖水的泄道。明末,人们挖断象鼻山,将洛河改道山北,开垦了官渡湖,山道就成为一条过往大道。当时,有一刘姓夫妇,在道旁打草鞋开小酒店,接待过往客人。尔后,刘氏子孙繁衍,店铺亦逐渐增多,遂得名刘家场。 |
沙道观原是一座庙名。由于这里水陆交通方便,逐渐发展成集镇,镇故由此庙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