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因为虞城县政府驻地而得名。

旧时村南有沟,为河南、安徽省界,故名“界沟”。

古为练兵场,隋称营城,宋置镇,称“营廓”。村北花木兰祠遗址,营廓镇更名为木兰镇。

杜氏先居此,后有集市,故名“杜集”。

商称“南毫”;春秋称“谷丘”;汉置“薄县”;后改“谷阳县”,治于此;东汉熟城县废入,各取首字称“谷熟县”。

明代为刑部尚书杨东明庄园,有集市,称“杨集”。1981年因重名,更名“大杨集”。

因古为舜子商均封国,曾名“商均镇”。1955年取为人民服务之意更名“利民”。

张氏在此开盐店,有集市,初名“盐店张集”,后简称“张集”。

初名“石榴堌”,明、清置驿站于此,并有县佐驻扎,更名“石榴堌站”。1912年后设镇.简称“站集”。

传传古时自山东单县黄岗至此有十八岗,因在末尾一个岗上建村,故名“稍岗”。

因镇人民政府原驻乔集村得名。

明朝称“侯家集”,后因村西有小侯集,改名“大侯集”。

相传古时多黄土丘,旧有“九里三冢”之称,村称“黄冢”。

据传明末,村民为交易便利,起集市。四周皆沙地,原名“沙土集”,后简称“沙集”。

15、 href="/henan/yucheng_dianjixiang.html" class="ftt200">店集乡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

相汉朝名将韩信率兵打仗在此屯兵,旧称“韩信店”,清有集市,改名“店集”。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