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沙集乡

地名:沙集乡隶属虞城县
行政代码:411425201代码前6位:411425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长途区号:0370 邮政编码:476000
车牌代码:豫N行政级别:乡
辖区面积:约4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2.19万人
人口密度:约456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2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据传明末,村民为交易便利,起集市。四周皆沙地,原名“沙土集”,后简称“沙集”。

基本介绍:

虞城县辖乡。1956年建沙集乡,1958年属杜集公社,1975年析建沙集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京九铁路过境。辖沙集、曹小庙、沈集、贺楼、曹楼、贺桥、唐庄、大刘楼、高庄、前任楼、任楼、陈堂、郑海、老集、徐油坊、胡楼、柳杭、邓菜园、马楼1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理、面粉加工、塑料、翻砂、榨油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油菜子、芝麻、棉花、烟叶、花生。古迹有杏岗寺遗址。

荣誉排行:

2024年7月,沙集乡获得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2024年10月,2024年淘宝镇名单发布,沙集乡上榜。

2024年3月,沙集乡上榜商丘市2024年度市级文明村镇名单。

2024年9月,沙集乡被确定为2024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历史沿革:

原属商丘县。

1951年由商丘县划归谷熟县,属杜集区。

1954年谷熟县、虞城县合并称虞城县,属虞城县杜集区。

1956年设沙集中心乡。

1958年并入杜集公社。

1975年设沙集人民公社。

1983年改称沙集乡。

虞城县 仓颉墓
沙集村

明代,贺氏迁至此地,建村起集,因当年此地土质为沙土,人们在沙地里赶集,故称沙里集,后称沙集。…[详细]

杏岗寺村

相传此地有一座古寺,因其地势较高,周围有大片杏林,故取名杏岗寺。…[详细]

胡楼村

明天顺年间,胡氏由归德东南坞墙集迁此定居,建楼一座,得名胡楼。…[详细]

任楼村

明崇祯年间,任氏先祖从任桥迁此居住,在此建有楼房,故称任楼。…[详细]

徐油坊村

明洪武二年(1369),徐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永兴集东建村,因开一油坊,故名徐油坊。…[详细]

周庄村

明洪武元年(1368),周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取名周庄。…[详细]

贺桥村

因包河穿村而过,村中一桥把村庄一分为二,故称贺桥。…[详细]

唐庄村

明洪武年间,唐姓始祖迁此定居,建立村庄,命名为唐庄。…[详细]

朱庄村

明代,朱姓始祖迁此定居,得名朱庄。1949年属商丘县。1951年称朱庄行政村,由商丘县划归谷熟县杜集区。1954年,谷虞合并,属虞城县杜集区。1956…[详细]

沈集村

明洪武元年(1368),沈选剑北征到归德,后迁沙集北永兴集定居。因沈氏为权贵,故更村名为沈集。…[详细]

高庄村

明成化年间,贺郑两姓迁此定居,因此处地势较高,故取名高庄。…[详细]

贺楼村

清代,贺氏望族在此地建了一处楼台,故取名贺楼。…[详细]

曹楼村

明洪武年间,曹氏先祖从山西洪洞迁此地定居,次年盖起一座楼,取村名为曹楼。…[详细]

王楼村

明代,王姓在此定居,因建有五座王氏牌楼,故取名五座王楼。…[详细]

马楼村

明洪武元年(1368),马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归德府营廓西南马家庄,后迁至此地,因建有楼房,故取名马楼。…[详细]

大刘楼村

明洪武四年(1371),刘公迪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沙集。后迁此定居。明嘉靖四年(1525),刘氏大富,在庄东建楼九座,故名大刘楼。…[详细]

任桥村

明洪武元年(1368),任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营廓,后又迁此定居。因村西有一小桥,故名任桥。…[详细]

郑海村

明永乐年间,郑姓在此建村,因东临小河地势低洼,为防水患,曾围村修筑海子堰,故名郑海。后郑姓败落,村名未变。…[详细]

柳杭村

柳杭原名詹柳行。明洪武元年(1368),詹氏从山西洪桐迁此建村,因村外柳树成行,故名詹柳行村,后来人们将行字改为杭,名柳杭村。…[详细]

陈堂村

据传早期陈姓在此居住,因村北有一大池塘,取名陈塘。久之,谐音称陈堂。…[详细]

老集村

明洪武年间,任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附近村民来此进行集市贸易,并延续至今,故取名老集。…[详细]

曹小庙村

原为小张庄。明洪武元年(1368),曹氏祖先从山西洪洞迁商丘曹家沟,后由此迁移此地定居,于村东建一座小庙,故将小张庄更名为曹小庙。…[详细]


以下地名与沙集乡面积相当:
到沙集乡必去著名景点

  • 赵概 (995~1083)
  • 刘师立 (?~640)
  • 沈鲤 (1531~1615) 应天书院
  • 杨悫 应天书院
  • 杨镐 (?~1629) 明末将领
  • 沙集乡特产与美食
    沙集乡民俗文化
    虞城县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