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长宁镇 | 隶属:大通县 |
行政代码:630121105 | 代码前6位:630121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1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7.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7万人 |
人口密度:约136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5个行政村 |
“长宁”名称历史悠久,西汉修筑西平亭的同时,在此筑安宁堡,后来为取长久安宁之意,改名长宁堡。此后随时代变迁,行政区划反复变更,但“长宁”之名久兴未衰,沿袭至今。
基本介绍:
长宁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4千米。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等民族,回族占总人口16.3%。面积27.2平方千米。辖长宁、王家庄、新寨、下严、甘沟门、宋家庄、韩家山7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长宁乡,1950年仍设长宁乡划归西宁市,1963年又复归大通县设长宁公社。1966年合并为后子河公社,1984年改为长宁乡。
历史沿革:
1955年2月,将互助县的长宁等6个乡与大通的隆旺等3个乡互换。
1956年,长宁划归西宁。
1963年5月,西宁市的后子河、长宁、润泽3个公社划归大通。
2001年10月,由原后子河乡15个村民委员会、长宁乡7个村民委员会、元朔乡4个村民委员会合并为长宁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该社区位于长宁镇政府院内,而命名。“长宁”意思是长久安宁,形容安居乐业。…[详细]
长宁村位于青海省宁张公路20公里处,属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日照光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是适应农耕、人居的好地方。长宁村是长宁镇政府所在地,距省会西宁2…[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始建于明代,当时有甘、马、孟、苟姓四户人家从湟中申中迁居于此,因村在干沟口子上,故名干沟门,后因干字不雅,将“干”字演变为“甘”字,称甘沟门,后称甘沟…[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韩氏家谱》记载,始祖明初(1368)从江南一带迁此,住在东山根,以此得名,后称韩家山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宋氏家谱》记载,始祖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从湟中等地迁来,村以姓得名宋家庄,后称宋家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始祖从南京迁此居住,繁衍成村,以姓得村名,后称王家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严氏家谱》记载:“于明朝洪武二年来自南京,迁居北川谷长宁邑”,以姓命村名,后分上、下二庄,此村在严家庄下部,故名下严家庄,后称下严家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陈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始祖于南京迁往湟中石灰沟居住,公元1636年,部分居民又从湟中迁此筑寨居住,约在260年后,寨南筑一新寨,…[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洪武末年,有刘、常、张姓氏从南京等地迁至山前头沟、梨儿湾居住;清光绪二十(1894)年,又从梨儿湾迁至新添堡,因新添一堡,所以取名新添堡,后称新添…[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末明初,有鲍氏等从江南、山西等地迁居至此,因驻在鲍家寨上面,故取名上鲍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元末明初,有鲍氏始居,由于人口增加,逐步发展成一大村庄,后为便于管理,分为两个村,本村是地处鲍家寨西部的村民委员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传,鲍氏等从江南、山西等地迁来筑寨居住,以姓取名鲍家寨,后户多、庄大,分为鲍一、鲍二两村,此村在鲍家寨之东,故名鲍家寨东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姓得名陈家庄村。意为是建在陈家庄的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末明初,因有戴姓8户、汪姓3户、韩姓1户共12户人家从甘肃河州迁入,戴姓占多数而得名戴家;1985年更名为戴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元末明初,从甘肃河州迁来人家居住此村;因村后有一条河,发源于隋炀帝妃葬地娘娘山,人们尊妃为后,因河得村名后子河;后因庄大人多,分为东西两村,此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元末明初从南京等地迁来王虎、王龙在此居住,原以姓得村名王拉河滩,后简称河滩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红崖村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长宁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至1398),此村康姓人首居,以姓名其村康家,随着时间推移,现虽无康姓,但村名仍沿用旧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上孙家寨村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长宁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始建于元末明初,因在村北面修筑一座娘娘庙、一座雷祖庙,村以两座庙得名双庙,后称双庙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明初从南京等地迁来多户田姓人居住此地,以姓取名为田家,后称田家村。…[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本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姓得名;据《汪氏家谱》记载,汪氏系汪土氏后代,西凉古昌府永昌县人,籍先祖唐宗,世为功臣,锦带指挥,有一始祖,从古昌贩马为业,招…[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本村明朝年间从南京等地迁来几户殷家人居住,以姓氏、地形取名殷家山,后演变为殷家,后称殷家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元末明初,从甘肃河州迁来一部分人家居住此村,此村在路西侧,故名,后称后子河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从陕西及上孙家寨迁来刘姓、王姓等几户人家居住于此,因村位于两沟中间一个山咀处,故名中咀山,后称中咀山村。…[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光绪年间,从甘肃河州迁来梁姓、韩姓等农户,由于户少庄小,故名尕庄,后称后子河尕庄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