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牙什尕镇 | 隶属:化隆回族自治县 |
行政代码:632127102 | 代码前6位:632127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2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3.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38万人 |
人口密度:约25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21个行政村 |
牙什尕镇因境内有牙什尕村而得名;“牙什尕”系藏语,意为上方村。
基本介绍:
牙什尕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49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面积53.3平方千米。辖哇尔江、牙什尕、上多巴、下多巴一、下多巴二、参果滩一、参果滩二、参果滩三、园艺场、曲日麻卡、唐沙滩一、唐沙滩二、唐沙滩三13个村委会。1981年从群科公社划出牙什尕公社,1984年改设牙什尕乡。
历史沿革:
1981年,从群科公社划出牙什尕公社。
1984年,改设牙什尕乡。
2001年12月26日,设牙什尕乡改为牙什尕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牙什尕”系藏语译音,意为在上方的村落,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早期迁入的居民大多姓李,故取名“李家”,该区域地处黄河峡谷地带,故称“李家峡”。…[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清朝末年,多巴藏族百户管辖,以牧为生,后因草山不够,弃牧为农,原先叫“多阿”,后演变称多巴,随人口增多,分成三个村委会,冠以上下,以示区分,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朝末年,多巴藏族百户管辖,以牧为生,后因草山不够,弃牧为农,原先叫“多阿”,后演变称多巴,随人口增多,分成三个村委会,冠以上下,以示区分。当地居民定…[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参果滩”系藏语,意为参麻然果,后简称参果滩。后居民定居后称参果滩一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参果滩”系藏语,意为参麻然果,后简称参果滩。后居民定居后称参果滩二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参果滩”系藏语,称“参麻然果”,后简称参果滩。后居民定居后称参果滩三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沙一村是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沙二村是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沙三村是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属多巴村的农田,当地农民在此地多种谷子,故名拥干滩(谷子滩)。另一说法,黑城沟内信奉苯教人占根,故名完干滩。…[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530年有多巴村放牧点,名为拉公麻。意为上圈。…[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从西安有绽姓回族,共有46人迁居,只有一座古城废墟,他们在城墙角挖窑洞居住,繁衍生息,取名“城城”,后按方言演变成“城车”。…[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甘肃河州讨荒迁居,居住在城车上边,故得名上滩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宗尕堂为藏语,宗尕意为藏族宗咔部落,原由藏族宗咔部落放牧之地,故名宗尕堂。当地村民定居后称宗尕滩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0年,当地的牧民把此地称”沙拉”,意为做圈的地方,其中“沙”为地方,“拉”为圈,到后来演变成“沙拉沟”,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盘龙曲麻村是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朝末年,多巴藏族百户管辖,以牧为生,后因草山不够,弃牧为农,原先叫“多阿”,后演变称多巴,随人口增多,分成三个村委会,冠以上下,以示区分,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末年,从多巴迁居,后从甘肃河州地区迁来三户,当地藏族多巴称“马什尕”意为下方村,“牙什尕”意为上方村,后成立村委会,惯称“牙什尕”。当地居民定居后…[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二十年本村属多巴百户管辖,因村庄处于曲加沟內,上面属浅山,下面全是水浇地,哇儿江村正好处于水,旱地分界处,故藏语称哇尔江,意为水旱地界线,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来名为“乱疙瘩”,地势凹凸不平。1978年群科镇在此修建了苹果园艺场。当地居民定居后称园艺场村、烂疙瘩。…[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系藏语译音:“曲日”是黄河沿一小山丘之意,“麻卡”指下边,总意为黄河沿一小山丘下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黄河沿岸,故名黄河沿村。1975年从化隆县查甫乡查让村和加斜村搬迁至此地,1976年成立查甫乡黄河沿生产大队,称黄河沿村,1984体制改革时成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