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司竹镇

地名:司竹镇隶属周至县
行政代码:610124115代码前6位:610124
行政区域:陕西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长途区号:029 邮政编码:710000
车牌代码:陕A行政级别:镇
人口数量:约2.16万人
下辖地区:10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西周穆王植竹于此,称元池(乐池),汉称户杜竹林,设竹丞。唐宋设司竹监,明设司竹局,后以历代设府竹于此,得名司竹。

基本介绍: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70 公里的周至县司竹镇,古为司竹园地,从西周开始,到清代,历时2500 余年,一直归官府经管,是我国最早的、历时最长的国家竹林场。周人在沣水两岸定居之后,由掘地穴居改为营户而居,特别在统一全国前后,修筑了丰、镐二京。周至特产的杆长而粗大的“通天竹”,是当时建筑的最佳材料。周穆王时,为补用竹不足,在此植竹。秦汉时,板竹成为刻制书简文书的重要材料,更需培植竹园,据《史记》载:汉置竹丕(官名), 秦地渭川有竹千亩。到北魏时,于此设司竹都尉,现司竹乡人民政府驻地司竹府即当时司竹都尉府所在地。隋义宁元年(公元617 年)九月,太原节度使李渊的第三女儿平阳公主, 于司竹园广集兵马,屯兵

+查看详细司竹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司竹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历史沿革:

唐宋为司竹乡。

明代改设为淇水、辛庄、礼皇三里。

清末设为阿岔、司竹2所。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为司竹联保。

1949年后,设司竹区。

1958年,为楼观公社司竹管理区。

1962年,成立司竹公社。

1984年,改设司竹乡。

2011年10月,撤乡建镇。

八云塔
南淇水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南有两池,统称天井池,以水旺自涌为“淇”而得名。…[详细]

北淇水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雍正《重修楼观说经台碑记》记为南、北淇水二村而得名。…[详细]

油坊头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有苟姓在此开设油坊,周围村人均来此榨油,后形成村庄而得名。…[详细]

马坊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何联弟,覃思勤封为昭武都尉,于该村附近辟着马坊,后有两个太监来此在城楼题字而得名。…[详细]

马村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马村村是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司竹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骆驼营村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军在此驻扎骆驼营队,故得名骆驼营,后人居住成村而得名。…[详细]

王唐村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唐,王两姓最早居住而得名。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得名。1984年队改村,为王唐村村民委员会。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村民委员…[详细]

阿岔村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有千顷竹林,秦汉均设官掌管,以供国用,唐初改为佛寺,中有一寺名“阿岔”后形成村庄而得名。“阿岔”,也指岔路多。…[详细]

司竹村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古代在此设立“司竹府”而得名。1984年队改村,为司竹村村民委员会。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村民委员会正式设立。2016年撤并村…[详细]

金丰村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金丰村是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司竹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到司竹镇必去著名景点

司竹镇相关名人

司竹镇特产与美食
司竹镇民俗文化
相关资讯
周至县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