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龙头山镇 | 隶属:鲁甸县 |
行政代码:530621103 | 代码前6位:530621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0 | 邮政编码:657100 |
车牌代码:云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2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28万人 |
人口密度:约18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0个行政村 |
沿翠屏撒家营梁子延伸到该地,突起一山包,形如龙头,山下有清泉长流,故名龙头山,镇由此得名。
基本介绍:
龙头山古称“朱提山”。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八宝村开始采冶白银,兴起于汉代,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巅峰,年产白银50万两。2006年3月,撤并翠屏乡、龙头山乡成立龙头山镇,全镇位于县境西南部,牛栏江北岸,镇政府距县城26千米,北与水磨镇、小寨乡接壤,南与巧家县包谷垴乡、新店镇隔牛栏江相望,东与火德红乡、文屏镇相连,西与乐红乡毗邻。昭(通)巧(家)二级公路、沙(坝)乐(红)通乡油路穿境而过,沿牛栏江公路全线贯通。境内最高海拔2860米,最低海拔910米,立体气候十分显著,多数区域属干热河谷,年平均气温14.9度,无霜期290天以上,年降雨量700—1100毫米。全镇辖2个社区、10个行政村247个村民
荣誉排行:
2024年7月,农业部认定龙头山镇为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三川半青花椒)。
2024年7月,龙头山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为龙溪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设两乡,东为乐马乡、西为乐水乡(后为朱提乡)。
1951年,为三区。
1958年,成立八一公社。
1962年,为龙头山区。
1969年,为龙头山公社。
1983年,复为龙头山区。
1988年,划出翠屏、银屏、新民、龙井(部分),分为翠屏乡和龙头山乡。
2006年,翠屏乡并入,成立龙头山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该地有一河流,河边有许多泉水,常流不断,当地称此泉水为龙泉。…[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骡马口社区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住户多沿河坝上游的两岸居住,而得名沿河。…[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原是一河滩,河水自上而下流,泥沙淤积成一平地,而得名沙坝。…[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2年土改时改名为光明,象征从今以后人民当家做主,不再过暗无天日的生活了,而得名光明。…[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25年,因当地人为防土匪侵扰,将该地两侧的山沟和前面的龙泉河连接起来,修筑成营盘,而得名营盘。…[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乾隆年间曾在此地大办银矿,矿工多数来自外省,按籍贯信仰,修有八庙,即神农、西之母、寿传、雨王、川王、黑神、财神、关帝八庙,1952年土改工作队将八庙…[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乾隆年间,当地人在此地修有一泉水井,而得名龙井。…[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山高坡陡,林木苍翠,故得名翠屏。1952年设翠屏乡;1958年为翠屏管理区;1962年为翠屏公社;1969年为龙翠屏大队;1988年为翠屏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原是一个斜山坡,松林茂盛,因土改时以民众新生之意,而得名新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境内地势陡峻,白雾常绕山岩晴天特别光亮,而得名银屏。…[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翠屏村民委员会驻地的西南部,而得名西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