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阿猛镇 | 隶属:砚山县 |
行政代码:532622104 | 代码前6位:532622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6 | 邮政编码:663100 |
车牌代码:云H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4.72万人 | |
下辖地区:13个行政村 |
阿猛镇曾名阿母,后因音译转写,演变为阿猛。
基本介绍:
位于砚山县境东部,西与阿基、者腊两乡毗邻,北和广南县接壤,东与广南县五珠、那洒相邻,南和蚌峨乡相接。下辖5个村民委员会, 72个自然村,91个合作社。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6种民族,总人口23918人,全镇有耕地23984亩,人均1.05亩。主产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三七、烤烟、辣椒、花生等,硅矿资源丰富、储量1000万吨,阿猛镇位于国道沿线、是云南内地通往两广的必经之地。凤景秀丽,素有“阿猛十景’之说,即:“山城耸翠”、“大桥烟柳”、“将军石”、“旅客问琅”、“天马伏地”、 “海亭旅舫”、“桥畔渔火”、“—字横青”、“空山琴韵”、“龙门重壁”、“绿系垂钓”。
荣誉排行:
2022年2月,云南省爱卫办命名阿猛镇为2025年度云南省卫生乡镇。
2014年7月,阿猛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阿猛会议遗址“阿猛会议”会址位于砚山县东北方,距砚山县城37公里,座落在323国道线旁的阿猛镇中心小学校内。会议遗址房屋是1875年建盖的一间“文武庙”。1993年11月,“阿猛会议”会址被
中共滇桂黔边区工委扩大会议会址砚山县阿猛镇中心学校,1949年7月在砚山县阿猛召开的中共桂滇边工委、中共云南省工委合并扩大会议暨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成立会议,史称“阿猛会议”。这次会议
卡子岩画位于砚山县阿猛镇,年代为新石器。卡子岩画为文山州第三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清乾隆时期,阿猛镇境域属广南宝宁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海晏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随小维摩县佐裁并砚山设治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第二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为阿猛镇。
1950年,为第一区。
1958年,随砚山县并入文山县设火箭公社。
1961年,恢复砚山县,为阿猛区。
1970年,区改公社。
1984年,复改阿猛区。
1988年1月,区改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据《丘北县志》记载:“明弘治十年(1497)为维摩州州治,曾中阿母,阿猛之名即始于此”,后因音译转写,演变为阿猛。阿猛,彝语“阿”—指凶,“猛”—为恶…[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0年为乡。1958年作为大队。1959年为管理区。1962年为公社。1970年为大队。1984年为乡。1988年1月区改乡为阿猛镇上拱办事处,以…[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千庄,壮语,“千”—松林,“庄”—庙,意为松林中有庙的地方。民国年间从各地迁此聚居,取千古定居之意命名千庄。…[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顶丘村是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阿猛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迷法,壮语,“迷”一树木,“法”一黄栗,意为黄栗树,村建黄栗树多的地方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阿基,壮语,意为祭龙之地,以村居祭龙之地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租那,壮语,“租”—租种,“那”—田,即租田耕种之意,过去居民多租土地耕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当地习惯取石板盖房屋,故命名石板房。1952年以所管辖村庄名称——千庄村,建立为乡。1958年划归丘北县跃进公社(法白)称石板房乡。1959年为法白…[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阿绞,苗语,“阿”—地方,“绞”—马铃薯,即产马铃薯之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摩科邑乡。1962年为阿猛阿猛区改称水塘公社(乡治所由摩科邑迁来)。1970年为阿基公社水塘大队,治所迁往摩科邑。1984年为乡。1988…[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伍家寨村是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阿猛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各大,壮语,“各”—下游,“大”—河,即河下游之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倮居黑,彝语,“倮居”—彝族,“黑”—居住,意为彝族居住的地方,以该地彝族首居得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