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细巷镇 | 隶属:静宁县 |
行政代码:620826112 | 代码前6位:620826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3 | 邮政编码:744000 |
车牌代码:甘L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0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02万人 |
人口密度:约9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5个行政村 |
因境内马鞍山头古堡下面有一段狭窄巷道,遂得名“细巷“。
细巷乡位于静宁县西北部,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万亩,其中梯田6.8万亩。辖16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700人。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洋芋、胡麻、葵花及杂粮。土地面积广,黄土层深厚,便于农作物生长。
该乡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果品、养鸡、药材、洋芋规模发展,成为四大支柱产业。建成了川区千亩优质红富士生产基地和千亩早酥梨基地,果园面积达到6220多亩。坑种洋芋面积超过2万亩,产量4万吨。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治理面积6500亩,建成了县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米岔粱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个体地毯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加工点达到300多个,年产
2024年2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细巷镇为2025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雷寺镇。
1950年6月,属第十区(红寺)。
1958年10月,属红寺公社。
1961年12月,始建细巷公社。
1964年2月,并入红寺公社。
1973年1月,恢复细巷公社。
1983年11月,改为细巷乡。
2024年,撤乡改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最早有谭姓人家在此开店,故名。1958年设谭店大队。1983年改称谭店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以韩姓人家为主,且地形地貌为狭长平坦地带,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最早有米姓人家迁移此山岔口居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山势陡峭形似直立“瓦”状,故名。1961年设瓦岔大队。1964年并入米岔大队。1973年恢复瓦岔大队。1983年改称瓦岔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前,此地建有一座大堡子,住着靳姓人,故称靳家堡子,简称靳堡。…[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红寺区,1958年设店子大队。1983年改称细巷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最早此地居民曹姓人家居多,且地势平坦,故称为曹家川,简称曹川。…[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早有厚姓人家居住在红寺河畔且地势平坦,故称厚家川,简称厚川。…[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附近有两个自然村""尹红""和“郭家沟”,两居民点居民以“郭”和“尹”两姓为主要姓氏,故称为郭尹。…[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有慕姓人家为避难落户于此,且地形位于山岔出口,故称慕岔。…[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末明初,靳氏家族第七子率众搬迁此地,且地理位置较偏僻,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刘姓人家在此地修筑堡子并定居,故名。1949年属静宁县红寺区。1961年设刘堡大队。1983年改称刘堡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早有花豹出没,故名。1958年设中华大队。1961年并入朱张大队。1978年恢复中华大队。1983年改称中华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最早有朱、张二姓人居住,故名。1958年设朱张大队。1983年改称朱张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以文姓人家居多,且地势平坦,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