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原安镇 | 隶属:静宁县 |
行政代码:620826116 | 代码前6位:620826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3 | 邮政编码:744000 |
车牌代码:甘L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0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7697人 |
人口密度:约7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4个行政村 |
原安镇因取境内塬头、张安2自然村首尾字而得名。
原安乡,取境内自然村“塬头”、“张安”各一安组成,位于静宁县最北部边缘山区,西连三合乡,南邻灵芝乡和界右铺镇,东北部与宁夏西吉县接壤,总面积 107 平方公里,全乡耕地 88320 亩,其中实在耕地 2920 亩,粮田 63283 亩,辖19 村 100 村 3690 户 17893 人,其中非农人口 261 人。海拔在 1800 至 2100米之间,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形多呈馒状,坡度较缓,自然植皮少,水土流失较重,年平均无霜期 150 — 157 天,年降雨量 450mm 左右,高寒干旱,无水利设施。全乡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闭塞,属全县经济、文化最落后乡镇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糜子
2024年3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原安镇为2025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隆徳县邵山乡。
1953年5月,从九区划出单民乡,把四堡乡划为河东、河西乡,设第十三区(单硙、原安);同年12月,第十三区所辖3乡划归西吉县。
1954年6月,隆德县的原安区及所辖5乡划归静宁县,成立第十三区。
1955年6月,更名车里区,区政府由塬头堡迁驻张安。
1958年9月,成立原安公社,迁驻齐家梗。
1983年11月,改为原安乡。
2024年,原安乡撤销,改为原安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取李百祥、油富两自然村中“百”和“富”二字故名,寓意“百福”。…[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最早有苏姓和赵姓人家先后迁徙途中,见此地土地肥沃,便定居于此,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当地老百姓说,以前地主在开荒的时候,开垦到半山腰时,一时兴起,让长工们往山下撂(料)胡基(土块)进行娱乐比赛,以鼓舞干劲。故当地人便以撂(料)胡基(…[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从庙岔梁将一座“二郎真君”的神庙搬迁至平坦的川地,因名庙川。…[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古时此地有一户哈姓人家,每到腊月将糜谷碾了,按比例调兑后,入盆发酵,不出数日,便做出香甜可口的板板糖,哈腊因此而得名。现在居民多为尹姓人。后称“哈…[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最早有一张姓营长率部队驻扎于此,军纪严明,秋毫不犯,人们为纪念他,逐将此地称为张营。…[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称曙光,寓意初升的太阳温暖大地。后将曙光改称民寨,意为人民的寨子。…[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期,此地居民生活穷苦,希望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庇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早有孙姓人家迁居此处,且地形似旮旯,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此地有一户叫“王公义”的人家,为人忠义,周围其他姓氏人家闻其名而陆续迁住于此,其中以程姓人家居多,故将“程姓”和“王公义”的“义”字命名为程义。…[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处两山交叉处,且村民大量种植荞麦,故称圪垯荞麦,后简称荞岔。…[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有齐姓人家最早来此地开荒,故取名齐家塬头,又称塬头了,后又将“塬”写成“原”,称原头。…[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很早有一户姚姓人家搬迁至此,在小河边居住,取名姚河。…[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最早有齐姓人家居住于此地,且地形似七个台阶,便名齐埂。齐取“七”的谐音,寓意整齐一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