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永昌镇 | 隶属:凉州区 |
行政代码:620602103 | 代码前6位:62060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5 | 邮政编码:733000 |
车牌代码:甘H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0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09万人 |
人口密度:约28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个社区、23个行政村 |
永昌镇因元朝置永昌路,驻地永昌府而得名。
永昌镇位于城区北面,镇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700亩。辖22个行政村,即白洪、张英、校西、校东、东坡、烟下、中沟、南沟、和寨、和丰、山高、石碑、刘沛、梧桐、马旬、水么、张兴、下源、上源、白云、张义、羊桐村,下设18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563人。镇政府驻刘沛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963万元,财政收入26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55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1元。有中小学26所,在校学生8801人;卫生陆军4处。因元朝在西凉府城(今凉州城)北15公里建设新城永昌府(永昌路驻地)而得名。境内现有大元刺赐西宁王碑,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现存于原地碑亭内,保存完好。
2024年3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永昌镇为2024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文化旅游: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沟村。 1973年和1984年,武威文物普查队前后两次调查。地面已无封土,均为家族墓,且有立碑,分别为“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简称“高昌王碑”)和“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永昌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北魏至隋初,永昌镇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永昌镇复归姑臧县。
元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只必铁木耳在境内筑新城设立永昌府;十五年(1278年),置永昌路,永昌路治所即为永昌府。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永昌乡。
1949年9月,属永昌区。
1952年7月,属第五区(永昌)。
1956年1月,撤区并乡,为永昌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3,为特殊区域。
白洪社区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昌宁苑社区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永和嘉苑社区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校西新聚苑社区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旧水系“白洪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旧水系“张英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此地有古代“北校尉营堡”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旧水系“东坡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地处旧水系“烟墩沟”下游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为和平村,改和丰是取其农业丰收之意。…[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旧水系“和寨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地处旧水系“山水高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庄建在临近旧水系分支中沟段,且较其他村庄建村较晚,故而得名新中沟。…[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旧水系“南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以旧水系“刘沛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内出土元代碑刻文物《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此地曾栽植有梧桐树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的旧水系“马珣沟”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有古建筑水磨坊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自然村“张兴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位于境内泉源下游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泉源上游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旧水系“白云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朝大移民期间,有叫张义、张英的两兄弟,为响应明朝政府的移民政策,经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此处,在此建房安家、开荒垦种。故而用自己的姓名来命名,沿用…[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旧水系“羊桐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此处有古代“北校尉营堡”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参与园区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