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泉湖镇 | 隶属:肃州区 |
行政代码:620902108 | 代码前6位:62090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7 | 邮政编码:735000 |
车牌代码:甘F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17万人 |
人口密度:约20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9个行政村 |
泉湖镇因境内有泉湖公园而得名。
泉湖乡地处肃州区东城郊,东西长17.4公里,南北宽3.2公里。全乡土地面积5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6260亩。全乡辖11个行政村和肃州区标准化养殖示范中心,57个村民小组,5141户,18600人。泉湖乡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新旧国道312线穿境而过,酒航路、酒火路等县乡道路四通八达,光缆通讯网络、农电网络遍布辖区各处;水利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光热充足,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是酒泉商品粮生产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沿路沿城郊的区位优势,把日光温室、奶牛和二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突破口,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招商引资建设力度,积极创建产
2024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泉湖镇(设施蔬菜)榜上有名。
2024年12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泉湖镇2010—2024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1949年以前,属酒泉县城东乡。
1950年建政后,属城东区和西南区。
1955年撤区后,建四坝、黄草花寨3乡。
1958年9月,3乡合建泉湖公社。
1966年,更名东风公社。
1971年,复原名。
1983年,改为泉湖乡。
2024年2月,根据甘肃省民政厅《关于酒泉市肃州区泉湖乡等8个乡撤乡改镇的批复》(甘民复[2015]50号)文件精神,经肃州区委研究决定,撤销泉湖乡,正式设立泉湖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四坝沟旧含北大沟坝、罗泉坝、南水沟坝、三水沟坝四个坝。…[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驻地南邻临水河″张家南湾沙滩″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驻″花寨儿堡″而得名。花寨,又称″上花寨″,桃花盛开的寨子。…[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处柳树坝(俗名水磨沟)第一墩而得名。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城东区头墩乡第二、第三行政村;1955年10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四坝乡,称四坝乡头墩高级…[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原名“黄草坝”,因旧渠道“黄草坝”而得名;合作化初期,因建“永久农业初级社”而改为永久村。1983年设下村民委员会。“永久”暨村民希望日子长长久久,故…[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旧名“大营门”,简称“营门”,因左宗棠扎营于此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明清时为沙子坝十二条水道末端的″东二分沟″,俗名″仰沟″,1955年11月建春光农业合作社而改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地处“泉湖公园”而得名。按:“泉湖公园”在清雍正年间通过整修、疏浚已向民间开放。1983年成立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水磨沟“横贯其境东西而得名。有水磨作坊的水沟。按:水磨沟原名“柳树坝”,明代中叶为解决城区居民米面加工问题而在城北的柳树坝旁设置了多座水磨作坊,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