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银达镇 | 隶属:肃州区 |
行政代码:620902106 | 代码前6位:62090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7 | 邮政编码:735000 |
车牌代码:甘F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1.54万人 | |
下辖地区:14个行政村 |
银达镇汉代时有“银地”之称,元代蒙古族西征到此,发现水肥草美,许多蒙古人便定居此地,汉民称其为“达子”。后人取“银地”“达子”二者之意,称为“银达”。
银达镇位于肃州区以北7公里处,东接三墩镇,西连果园乡,南与泉湖乡隔讨赖河相邻,北与金塔县接壤。辖14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7555户,29622人,有耕地71299亩,人均占有耕地2.47亩。全镇以蔬菜、制种、禽畜乳、食用菌、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等支柱产业为重点,主攻设施农业、立体套带和科技推广三个重点。银达镇环境优美,水资源十分丰富:有魏家湾、陈家坝坝等15个大型蓄水库,北大河、清水河两条河流。
小城镇面积6万平方米,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600米,镇区内有主干道路1条1公里 银达镇,辖区内大小单位9个,个体商业门点28个,暂住人员及从业人员达270人,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集镇框架已
2024年12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银达镇2010—2024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1949年以前,为河北乡。
1950年,属河北区。
1954年,组建五四永丰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建永丰公社。
1961年,分建银达、杨洪、怀茂公社。
1965年,杨洪公社并入银达公社。
1966年,复称永丰公社。
1968年,改名银达公社。
1971年2月,为纪念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给“关于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一文的批语,将永丰公社更名银达乡公社。
1983年,改为银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夏家沟”,因河北坝流经此地向东北拐弯处有一座木桥而得名。按:讨赖河河北坝向东流经此地折向东北是为杨家沟、新沟灌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银达,旧名“达子沟”,因明弘治年间安插“前元达种”——“安定王之部卒”在此而挖掘的一道水沟而得名。“达子沟”东有“蒲草沟”,蒲草沟地力及收成略胜于“达…[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河北坝旧水道——“蒲草沟”上截而得名。按:清代此沟两侧浅水处盛产菖蒲,且水道较长,时分三段,俗称:上蒲草沟;中蒲草沟;下蒲草沟。…[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讨赖河河北坝十条旧渠道之一“佘家坝”佘家沟灌区获得新生而得名。按:佘家坝分水闸(东向)位于老鹳闸(北向)与丁家闸(南向)之间,闸口临近清康熙年间安插…[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域内有明代村堡——“谭家堡”而得名。按:此堡夯筑于明嘉靖21年(1542)。…[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旧水渠“杨家沟”、“洪家沟”各取首字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沙窝村地处长城以北,明代属边外,是仅有一座烽墩的沙窝地貌。此地因石英沙粒含量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故被守墩将士称为“明沙窝”。清雍正年间正式为垦区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清水河旧水道——″黑水北沟″得名。按:水流冲刷地下泥炭层而呈黑色,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各取清水河旧渠道——″怀家沟″、″茂东沟″首字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旧时分水制度——南坝山水沟″六昼夜一分水″灌区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清水河旧水道——″怀家沟″中截灌区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关墩庙″和″两明乡″之间而各取一字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西坝圪塄″而得名。1949年前属金塔县西区乡新城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金塔县西坝乡;1954年10月随乡划归酒泉县嘉峪区(2区)为西坝乡…[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南坝圪塄″灌区而得名。1949年前属金塔县西区乡新城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金塔县新山乡;1954年10月随乡划归酒泉县河北区(3区);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