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丹堡镇 | 隶属:文县 |
行政代码:621222111 | 代码前6位:62122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9 | 邮政编码:746000 |
车牌代码:甘K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884人 |
人口密度:约4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5个行政村 |
丹堡镇有丹堡河流经境内而得名;因地处丹堡河下游,曾名“下丹堡”,后改为“丹堡”。
丹堡乡,位于文县东南,丹堡河下游。东邻横丹乡,南接刘家坪乡,西依上丹乡,北靠尚德乡。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2公里,地域面积1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在全县25个乡镇中名列倒数第三。乡政府驻地丹堡村,距县城20公里,海拔940米。
丹堡乡,辖10个行政村(纸房、丹堡、杨杜沟、郭尹坝、吕家坪、梁家坪、岔沟、蒲池、前山、丰元坡),32个合作社,49个自然村,1441户,5558人(内有藏族345人),劳动力3059个。其中有4个行政村(纸房、丹堡、杨杜沟、郭尹坝)地处丹堡河两岸,6个行政村(吕家坪、梁家坪、岔沟、蒲池、前山、丰元坡)坐落在高半山。耕地面积8997亩,其中水田963亩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九年(1920年)之间,因处四乡郎中,名“八头”,即8大村落。
民国十年(1921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统辖后,各村设分经理,由总经理管辖各村。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上丹、刘家坪、丹堡各设1职保。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裁撤各职保,归入丹堡,设置丹堡乡。
1949年12月,属尚德区清宁乡。
1953年5月,属丹堡区。
1955年6月,将4乡合并为丹堡、刘家坪、关爷楼3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历史以来这个地方的人居住在丰元山,因养峰而称之为峰元山,这里的居民生活在半坡上,故为峰元坡村,后改名为丰元坡村,寓意丰收之意。…[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在清朝嘉庆时期造过纸而得名。1949年文县解放,1951年全县调整为6区46乡,属尚德区丹堡乡辖。1953年6月全县调整为9区70乡,属尚德丹堡区丹…[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丹堡河流经此地而的名。1949年文县解放,1951年全县调整为6区46乡,属尚德区丹堡乡辖。1953年6月全县调整为9区70乡,属尚德丹堡区丹堡乡辖…[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历史以来这个地方的人都姓杜和姓杨,所以称作杨杜沟。…[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19年之前,尹家坝原名为黑鹰坝。郭家坝因郭姓居多而叫郭家坝,之后,黑鹰坝由尹姓人迁入,而改名尹家坝,郭尹二坝合称郭尹坝。…[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历史以来李姓人最早在此安家,所以称作李家坪,后因为发音称之为吕家坪。…[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历史以来梁姓人最早在此安家,所以称作梁家坪。…[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这里因偏沟,岔道较多而得名,故称为岔沟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公元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位将军在战乱时到此地中粮养兵,将军姓蒲,大家叫蒲爷,后来在此的人民起名为蒲池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山名而得名,生活在前山,故称为前山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当时有白马氐族兄弟三人,来沱沟打猎,半路走到古坪沟,当时都是大森林,阴森恐怖,少数民族为叫“古”又有一大坪,靠在沟边,故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前以丹堡河为名,称上游为上丹堡、下游为下丹堡。解放后取名上丹,“丹”是形容山青水秀地方好的意思。…[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自古以来最早张姓在此居住,故名。1949年文县解放,1951年全县调整为6区46乡,属尚德区关爷楼乡辖。1953年6月全县调整为9区70乡,属尚德丹堡…[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前,天头坪原名为天地坪,后改名为天头坪。…[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该村有一条古道,古道坪村的祖先据说是铁楼杜、李、谢、三家在坪上落户繁衍后代因此而得名古道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