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陈固镇 | 隶属:封丘县 |
行政代码:410727109 | 代码前6位:4107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3万人 |
人口密度:约54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3个行政村 |
明洪武年间,陈姓迁此建村,故名。
陈固镇位于河南省封丘县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西、北边界都与延津县接壤;全镇村村通公路,孙陈路纵穿南北,赵陈路横贯西东,西南、西北皆有公路与延津县相接,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耕地面积6.8万亩,辖23个行政村。
陈固镇是远近闻名的“豫北商品粮基地”“封丘县金银花之乡”。
陈固镇土地肥沃,耕地面积7万余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花生种植面积较大,西瓜、香菇、大蒜等,水果、蔬菜种植也已形成规模。
更值得一提的是远近闻名的金银花。陈固镇目前金银花种植面积10000余亩,是封丘最大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全镇群众通过金银花种植、采摘、销售等途径所带来的
2024年1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陈固镇为河南省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特色产品:金银花)。
2024年9月,陈固镇被确定为2024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1949年为封丘县第二区。
1958年成立应举公社。
1961年析设陈固公社。
1983年改设陈固乡。
2024年改置陈固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元代时,此地原来是一个大沙岗,姓陈的在此聚居形成自然村落。…[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邢姓在此定居,因村南10公里同时也建一个邢庄,为了区分,故取名北邢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丈八村与西丈八村之间有条河流,两村距离河流上桥梁为一丈八,且位于桥东部,故名东丈八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代,为黄河渡口,因闫姓掌管,名闫家口,后黄河改道,改称为闫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叫白固,因白姓居多。明代一次大水淹村后,村民归宗将村南移到“南花岗”上,因地肥植棉致富,取名付固。…[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政府屯田而得名,明代万历年间叫樊固屯,后樊姓绝迹,关姓居多,改为关屯,后改叫大屯,1942年恢复原名关屯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周家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固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牛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得名牛所。…[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明代,石、谷两姓居住于此,故叫“石谷村”。新中国成立后,参照东守宫,把石谷村改为西守宫。…[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前李湾村北,故名后李湾。1949年属封丘县第二区。1958年为后李湾大队,属应举公社。1969年属陈固公社。1984年为后李湾村民委员会,属陈固…[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有三家姓李的最早在此定居建村,故取名三李庄,后演变为三里庄。因重名,改名为三里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丈八村与西丈八村之间有条河流,两村距离河流上桥梁为一丈八,且位于桥西部,故名西丈八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代玄宗曾路过此地,修一行宫,现村北庙上有“玄宗行宫”四字。因村距行宫较近,取名守宫,1949年更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代此地曾设为帝王传送命令的驿站,养有许多马,并筑有高台,以方便官员上下马,故叫马台。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冯姓人家定居此地,得名冯马台。…[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洪武年间,吴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得名吴村。后因村民增多,分南北两片居住,居前,故名前吴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元代北面是黄河,因村后靠着河,故名后河。…[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明代,村东有一大李湾村,故名小李湾村。和后小李湾村原是一个村,1949年后分开,居南故名前小李湾,后改称为前李湾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叫筱樊固屯,和南边的大樊固屯相对。因“筱”与“小”同音,“樊固”二字省去,演变为“小屯”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很早以前此处有一座碑楼,一孝子背其母到此,天气突变,电闪雷鸣,躲在碑楼下,碑楼倒塌,母子被炸死,故叫塌尔碑。后人以此命名。明代家庙碑记为“塔儿北”,后…[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代玄宗路过此地,修一行宫名曰:仲宫。明洪武7年,村民赵氏有昆仲兄弟二人自晋同来封丘分居东西仲宫,居东,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古时此地曾设过为帝王传送命令的驿站,养有许多马,并筑有高台,以方便官员上下马,故叫马台。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李姓定居此地,故名李马台。…[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代时是黄河南岸一渡口,当时此地梅姓较多,得名梅口。…[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代玄宗路过此地修一行宫名曰“仲宫”。明洪武七年,赵氏有昆仲兄弟二人自晋同来封丘,分居东西两个村庄,居西,故名西仲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