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赵岗镇 | 隶属:封丘县 |
行政代码:410727105 | 代码前6位:4107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7.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61万人 |
人口密度:约124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9个行政村 |
明代,有赵姓在土岗上建村,故名。
赵岗镇位于封丘县东部太行堤畔,距新乡市区75公里、封丘县城17.5公里,长垣县城8公里,大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S213与G327纵横交叉贯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全镇总区域面积77.1平方公里,其中镇域面积10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264个村民小组,16915户,62014口人,耕地7万余亩。有初中3所,小学24所、幼儿园20所、文化站1个、文化活动中心39处、图书室40个,卫生院2个,卫生室39处。镇内有位于镇政府西侧公园内的封丘八景之一磨脐潭,杏园村1940年建立了封丘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杏园村党支部,现为红色教育基地长封区委旧址,革命历史悠久,知名农产
2024年9月,赵岗镇被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1947年前属长垣县。
1947年属曲河县。
1964年成立赵岗公社,属封丘县。
1983年改设赵岗乡。
2001年改置赵岗镇。
2005年戚城乡并入赵岗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代初年赵氏从洪洞县迁入此地,住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岗上,取村名“赵岗”。…[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有孙姓在此居住建村,村内建有木寨,故称孙家寨,后演变为孙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洪洞县移民迁至建村,因惠姓人居多,得名惠寨。…[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村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原此处有个山丘故名盘丘村,因有两个村,此村在南边,后演变为前盘丘。…[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一部分移民在盘丘村(今前盘丘)北建村,故名后盘丘。…[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山西洪洞迁民此地建村,因此处有个山丘,又因有个宁姓武秀才来此地居住,得名宁盘丘。…[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叫“河里村“。到清代,因村北有一个王河村,改称南王河。…[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居民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建村,因村西有一个大辛庄,故取名小辛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从庞店搬来几户人家,建村后取名小庞村,后又改名叫庞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弘治年间,有庞姓在此开店,成村后,故名庞店。…[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太平庄。后来因姓白的多了,改名白庄。…[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建于春秋,因村靠近一条马匹来往的大道,故名马道。…[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南宋末期,朱、刘、胡三姓居民居住此地建村,因此处有个杏树园,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建于明代,有三户人家靠长土岗南住,形成村庄,故叫南长岗,后演变为“南常岗”。…[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建于明代,因靠长土岗北而建,故叫北长岗,后演变为北常岗。…[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些人在此建村,以做纸为生,得名纸房。…[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李的多,村子小,又住在太行堤湾内,故叫小李湾,清代中期,更名“李湾”。…[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姓居多,住在太行堤湾内,故名王湾。1949年属长垣县。1958年为王湾大队,属长垣县赵岗公社。1964年属封丘县赵岗公社。1984年为王湾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300年前,孙姓从堤西搬到太行堤湾定居形成村庄,故称孙湾村。…[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翟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取名翟庄。…[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战国时期,齐王想在建都,因条件所限,未能实现,后人把称为“齐城”,后演变为戚城。…[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代,两家铁匠迁此打铁为生,定居建村,故名双炉村。…[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时,原村址被黄河决口冲毁,迁新址建村得名新庄。后演变为辛庄,1982年改为大辛庄。…[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裴固原来有一个寺院,建于唐代。据寺内石碑上记载,清乾隆31年就叫裴固。…[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闫姓在此开店,后定居建村,得名闫店。…[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期间,为黄河渡口,名为柳园口,后因黄河改道,渡口废止,因位于渡口东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明代,当时为王留固(今东留固)王氏种地的居民在此建村,因地处东柳园西边,故名西柳园。…[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中期叫北裴固,明末黄河水淹没,村民外逃,水过后有两家姓杨的返村用铁炉打铁,故取名铁炉,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家姓王的,依河而居,取名王家河,后演变为王河,因村南有个南王河村,故名北王河。…[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道光年间石碑记载,名为楼二庄,后谐音演变为罗庄。…[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代叫“南昌集”,一次黄河决口,冲没,居民外逃,河水过后,村民重返家园,在原村旧址上建村,取原庄遗址意,取名老庄。…[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末期,兵荒马乱,为了安全,有人迁此建村,原叫和庄,因姓胡的较多,就演变为胡庄。…[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孟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孟庄。…[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明代初期,因王姓在此居住,故名王留固。后来王姓又在西建立村庄,名为西留固,王留固就改为“东留固”。…[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王姓在此建村,名王留固。后有王姓长工在村西建村,得名西留固。…[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年间,叫留固集,后被洪水淹没,水过后,重建家园,因在东留固北面,故名后留固。…[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村原系东留固财主家的佃户建村,为仿照财主致富之道,取名小照村。后以谐音演变为赵庄。…[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马姓居多,且村西北方向有一大土堆,当地人称之为土圪垱,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庙碑载,清康熙十年,村名“文兴集”。因履遭洪水,村毁集散,复建后传说改村名新丰集,因村居太行堤南,演变为南辛丰,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演变为南辛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