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小店镇 | 隶属:汝阳县 |
行政代码:410326103 | 代码前6位:4103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9 | 邮政编码:471000 |
车牌代码:豫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5.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1万人 |
人口密度:约62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0个行政村 |
古为天宁街,明初,马姓人家从山西纹水迁民到天宁街落户,开一小饭店。后生意红火,形成村落,人称小店。
汝阳县辖镇。1956年设小店乡,1958年黄屯乡并入建小店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9公里,面积65.9平方公里,人口4.2万。临(汝镇)木(札岭)公路过境。辖小店、虎寨、紫罗、龙泉、马庄、小寺、西车坊、付庄、杨家渠、赵村、胡村、黄屯、圣王台、李村、高庄、板棚、秦凹、关帝、马沟、双丰20个村委会。矿藏有石灰岩、赤铁矿。乡镇企业有水泥厂、编织带厂、机械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稻谷,果木有苹果、桃、梨、杜仲。古迹有建于宋万历年间的观音寺。县化肥厂、磷肥厂、水泥厂设此。
2024年7月,小店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观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后高,走进门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硕大的山门,高耸的钟楼,三间大的头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致的石砌“一步三空桥”,左右对称的迎旭阁、横霞阁及两孔石窑。东面窑里的石雕佛
圣王台遗址类别:古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地址:汝阳县小店镇圣王台村
明代小店,属紫逻里。
清代设小店镇。
属紫逻里。
民国初改为小店联保。
1941年改为紫逻乡。
1949年重设小店镇。
1955年改为小店中心乡。
1958年改为小店钢铁人民公社。
1960年改为小店人民公社。
1961年设立小店区,下辖小店、关帝、圣王台、二郎4个公社。
1962年撤小店区,恢复小店人民公社。
1984年改称小店乡。
1994年撤乡设镇,更名为小店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据小店马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初年(1368),马添自山西文水县五渡沟移民至此,在大路旁盖一间屋子开饭店,故名小店。后形成聚落,称为小店村,一直沿用此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代,马姓人家到紫逻山南部占产立庄,形成村落,故名马庄。…[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小寺村名,是以村中清凉寺命名。据清康熙年间石碑记载:清凉寺始建于宋代年间,是佛教圣地,香火旺盛,邻村信徒竞相朝拜。因寺院规模不大,故取名小寺。后来在寺…[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乾隆年间,有傅姓人家迁居车坊街南汝河北岸,以改河滩种地为生,人称傅庄。后沿革为付庄。…[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一说因成村时村中有一颗大柳树,直径三围,故名大柳树村。土地改革时改名杨家渠村。又传说,百多年前,人们改河造田到此。因位付庄之南,名南渠上,后姓杨居多,…[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石碑记载:因坐落在紫逻口外汝河边,从唐代以来为林木、山货出山集散地,开有大型木材厂、饭店,方圆百里的做生意人们都到此地交易,形成有车马店,故名车坊街…[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五龙山下有一眼龙泉源水,山泉四季长流,清澈甘甜,故名龙泉。…[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紫罗村是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小店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记载:很早以前沟里有老虎出没,有人被虎所害。之后人们为防虎筑寨,取名老虎寨沟。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在白铁沟开矿的人们,为防老虎伤人,在石…[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在双峰山地区郑家岭设立乡政府时,因双峰山在村西部,故名双峰乡。1956年,更名双丰高级社,寓意粮棉双丰收。后双丰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马姓移民到双峰山下东部沟中,占产立庄,故名马沟。…[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村中石碑记载:三国时期,关羽带兵驻扎汝河南岸,后斩华雄。为纪念关羽,人们在汝河南岸建关帝庙。明代,安姓人家在关帝庙占产立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有秦姓人家在此拓荒种地,住在四面环坡的中间凹地,故而得名秦洼。…[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一家姓孙的迁居于此,人称孙家庄。清雍正年间,姓赵的人迁入孙家庄,孙姓迁走。久而久之,赵姓人口渐多,更名赵家村,简称赵村至今。因村民委员会位于赵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胡姓人家到观音寺西部占产立庄,故名胡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黄屯原名王屯。因汤王在圣王台扎帐起雨屯兵于此,故名王屯。1947年,王屯划入三屯区。三屯区有东、西两个王屯,因村名相重,给工作和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东王…[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民委员会位于圣王台,故名圣王台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李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勤于耕织,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故名李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元年(1736),因姓肖姓人家与高姓人同时在霍阳河东岸落户,形成村落后,取名肖高庄。后因高姓人家人口发展众多,沿革为高庄。…[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北有一条霍阳河,河深水急,又是南北必经之道。西汉末年刘秀从南阳起兵,路过霍阳河用板搭桥,渡河消灭王莽军队取得了胜利。人们就改村名为板棚。又明朝年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