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因是汝阳县政府所在地得名。

早年,在汝河南岸上下游有旅店两家,一家居西位于汝河上游,一家居东位于汝河下游。西店在上游故名上店。

早年为鲁家场山林地,元朝年间有一户姓付人家迁到林地居住,为了方便行人吃住,在鲁家场北边开了一家小饭店,来往行人称付家店。后形成村落,故名付店。

古为天宁街,明初,马姓人家从山西纹水迁民到天宁街落户,开一小饭店。后生意红火,形成村落,人称小店。

春秋战国时,楚国军队多次北征,三次扎帐屯兵于霍阳山(今岘山)出山口,后在屯兵处形成村落,由此得名三屯。

古代,刘姓人家在霍阳河边渡口开设供过往行人食宿,人称刘家店,形成村落仍沿用刘家店为地名。清代,在刘店始设圣王东南镇。

内埠,是内地贸易货栈。广成泽北部是江浙通往陕西丝绸古道的必经之路。商贾往来多在此歇息,交易,形成村落,故名内埠。

明洪武五年(1372),河南卫屯兵广成泽时,设东屯、西屯、北柴屯三屯为一营。将领姓陶,人称陶营。

柏树地名出自百担余柴的典故。相传,战国时代,鬼谷子王禅为了测试门生孙膑和庞涓的学业,一天对他的两个弟子说:你俩到汝河上游的山中砍百担余柴(柏木扁担榆木柴火)运回。孙膑智慧,砍了一棵柏树,做成扁担,又砍了些榆树枝挑着就回云梦山了。庞涓费了一天时间,砍了一百多担柴火,捆成捆连到一块放到河里顺水而下,叫喊漫流漫流,一直到深夜才回到云梦山。故有了柏担榆柴的典故,后在典故发生地形成村落,就叫柏树。

十八盘出自村北的十八盘山,山中有一条通往山北和山南的之字形盘旋小路,需走十八个道弯,才能翻过十八盘山。当地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顺口溜。寓意山高路险。

靳村,出自靳姓人家。明代,靳家有人官居总兵之职,人称“靳总兵”,死后又葬于自家门口山中,故而得名靳村。

王坪,出自楚庄王驻扎的营地。公元前607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越过普救关攻打陆浑之戎,观兵于周疆,问鼎洛阳时,在山中开阔地驻扎休整,人们传为大王坪。形成村落后,故名王坪。

相传东汉时期,有蔡姓人家在杜康河岸的大路边开了一家车马店,叫蔡店。后形成村落,仍然叫蔡店。

远离大安村中心,规划为工商企业专用的地区,故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