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白集镇

地名:白集镇隶属沈丘县
行政代码:411624108代码前6位:411624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长途区号:0394 邮政编码:466000
车牌代码:豫P行政级别:镇
辖区面积:约61.4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97万人
人口密度:约809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38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宋代,白集居住姓陈、魏、赵数户人家,陈是一实户,而乐施好善,当时称之为百善集。后来陈家因失火家庭败落,逐渐人口绝户,后改为白集。自1938年国民党扒开黄河花园口,河水泛滥成灾,原比较热闹的集镇白庄,因遭水淹被迫搬到白集,白集从此变成了物资贸易经商非常热闹和兴旺的集镇。

基本介绍:

白集镇是沈丘县的北大门,位于沈丘、郸城、淮阳三县结合部,素有“鸡鸣听三县”之称。全镇总面积61.4平方公里,可耕地60000亩;辖38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63580人。域内水利资源丰富。蔡河等4条主要河沟全长32.3公里;支流37条,长68公里;水域总面积5600亩。有桥、闸、涵577座,机井815眼;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旱涝保收田3万亩。

白集镇公路交通发达。省道商(丘)临(泉)公路南北穿境9.35公里;二线路淮阳县鲁台至白集、白集至刘湾横贯东西,与商临路构成大“十”字交通骨干框架;县乡公路3条,长12公里;围镇环城公路全长5公里。境内主干道78条,长120公里,为近

+查看详细白集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24年9月,白集镇被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历史沿革:

1949年前属淮阳管辖。

1951年将淮阳县鲁台区,白集及其西北14个乡,划归沈丘11区,区政府设在白集乡。

1955年撤销11区。

1956年1月设刘楼中心乡,8月撤销中心乡,设白集、小辛营、王浩庄乡。

1958年9月白集撤乡建社,成立白集人民公社,10月白集改为沈丘县人民政府白集管理区。

1959年白集管理区复为白集人民公社。

1961年改称白集区,北杨集部分村划归白集。

1965年复称白集人民公社,有24

+查看详细白集镇历史沿革>>

沈丘 中华槐园
白集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很久以前(大约宋朝时期)白集居住姓陈、魏、赵数户人家,陈是一实户,而乐施好善,况又是一个非常小的集,当时称之为百善集。后来陈家因失火家庭败落,逐渐人口…[详细]

高庄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年间,先祖由山西洪洞迁居槐访店(即槐店)。明嘉靖年间,又从槐店迁居此地,因祖氏姓高,取名高庄。…[详细]

李竹元村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本村原名南李庄,明洪武年间,先祖李松奉官府之命从山西洪洞移居此地,初居李松楼;明中期,移居此地,因村在李松楼以南,起名南李庄;明末,官府腐败,洪水泛滥…[详细]

杨楼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前期,此地原由楚氏居住,因村中长有2颗特别大的桑树,得名大桑王庄楚庄。清初,先祖杨士科从山西洪洞迁至项城,后来又迁至郸城县的杨庄。清乾隆年间,后代杨…[详细]

田营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秦代,此地有一条大河,是当时一条水上运输要道,来往船只很多,又常在此停泊,形成一个埠口,该埠口由田氏经营管理,故称田埠口。明洪武年间,王氏3兄弟奉皇命…[详细]

鹿楼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鹿氏先祖率4子奉旨从山西洪洞迁至鲁砦村居住,不久迁居此地,在此建楼数栋,取名鹿楼。…[详细]

梁庙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为本,稍为枝,梁氏来祖兄弟3人,率金家数口从山西洪洞奉官府之命移居陈州府东南定居,来祖先后西归,成为三祖联茔。清道光年间,梁氏2门子孙梁卫三、梁殿邦…[详细]

查大庄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查氏三兄弟从山西洪洞迁移至今淮阳县大连查楼村。明嘉靖年间,因分居又迁移至此地定居,因发展较快,人口众多,取名查大庄。…[详细]

常楼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朝,有一文官姓常名靖,官居开封府都司,夫人苗氏是官宦之女,在此地仿照宫廷模样建造宫府,楼台凉阁,五门相照,甚是美观,后常靖告老辞官,居住于此地,形成…[详细]

张美庄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张氏先祖张美从本镇的胡庙村迁居此地,开荒种地,后人丁兴旺,形成村庄,人们就以先辈的名字命村名,张美庄因此而得名。…[详细]

韦庄村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崇祯五年,韦氏祖先韦桥、韦车兄弟2人从鲁台南2千米的韦桥迁居此地,他们开荒种地,以农业为生,子孙相繁,人口增多,形成村落,取名韦庄。…[详细]

王岗村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王氏先祖从淮阳周楼村迁到此地定居,因当时此地是废窑厂,窑厂中有高岗,因此得名王岗。…[详细]

李宋楼村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李松从山西迁移此地,建楼数幢,以李松取名,名曰李松楼。因村西有个村庄叫李宋庄,后人们渐叫李宋楼。…[详细]

大王楼村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王氏先祖自王营子分居此地,建楼一栋起名王楼,因村南有一小王楼,故称大王楼。…[详细]

新村村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是1973年从白集镇的王营子、老官林、唐营几个村迁居组成的一个新村,因此取名新村。…[详细]

张乃庙村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氏家族迁居此地,盖一庙院,取名张奶奶庙,村名沿用庙名。…[详细]

李楼村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李氏先祖李国瑞从陕西迁居槐店大胡同。清末,迁居此地,并在此建楼一幢,因人口较少村庄又小,故取名李楼。…[详细]

程营村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入程姓兄弟3人在此居住,后人口增多,形成村庄,当时村址是金兵侵入中原时扎营的遗址,取名程营。…[详细]

张单庄村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来张、单二姓在此定居,故取名张单庄。…[详细]

王营子村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为宋金兀术兵营旧址。明洪武年间,王氏先祖举家奉命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取名王营子。…[详细]

老官林村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村原是王营子村外一个官树林。清末,因王营子人口稠密,迁移一部分在此定居,村名取为老官林。…[详细]

兖营村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兖姓是罕见姓,为古部落领袖少昊金氏后裔;明孝宗弘治年间,兖氏由山西洪洞迁居而来,建村庄在金兀术兵营旧址,故名兖营。…[详细]

河滩村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四年,先辈王文兴率全家自山西洪洞迁移此地,当时此地地势低洼,东西北三面是河,雨季到来遍地是水,村庄坐落就像是在河滩里一样,因此取名叫河滩村。…[详细]

胡小楼村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400年前,胡姓人从胡桥迁此定居,并在此建楼,因人口较少,故取名为胡小楼。…[详细]

刘院村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2兄弟,胡凯、胡续,因当时官方有令亲兄弟不能在一块居住,老二改为姓刘,老大住村西,老二住村东。村前有座桥叫胡桥,因老二改姓为刘分院…[详细]

胡院村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胡凯、胡续兄弟2人,因当时官方有令,凡亲兄弟一律不准迁居一处,兄弟2人为居住一起,老二改姓为刘,居住于村东,老大居住于村西,分胡、…[详细]

白庄村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末,一户白姓村民从山西洪洞移居此地,世代繁衍,形成村落,取名白庄。…[详细]

后三庄村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位于白集后又有三个自然村组成,由此而得名后三庄。…[详细]

刘楼村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洪武年间,为刘姓居住,刘姓中有一富户,盖楼一座,故起名为刘楼。…[详细]

尹庄村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先辈尹氏在1962年由龙王庙的尹寨(现郸城县东风乡尹寨)迁居而来,当时此村属尹寨的外庄子,迁来后取名尹庄。…[详细]

大滩李村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这里人烟稀少,又由黄水冲积形成了一个北高南低的空旷地面,外形很像一个大河滩,李氏先祖于清初在此安居耕种,取名大滩李。…[详细]

张小庙村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小庙原名陈小庙,因原住户姓陈,在村南建有一座小庙,后来移居一户张姓人家,张姓人口发展兴旺,后陈姓绝户,便更名为张小庙。…[详细]

中庭湖村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本村自1958年建村,当时此地是一个县办农场,有青年300余人,这些人是从各乡抽来的,有些人携家人一同迁来的,由于距四周村落距离较远,位于各村之间,地…[详细]

大许庄村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七年(1742),许姓先祖许公谨从今北郊乡的孙楼自然村搬迁于此,取名许庄。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本村一户人家移村子南边居住,取名小许庄,则…[详细]

鲁寨村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碑文记载,先祖乃山东枣林庄之旧族。明洪武年间,奉旨迁居此地。清道光五年(1852),为防匪患,鲁氏族长组织筹款,历时两年半,环村修有砖结构砦墙,全长…[详细]

顾营村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弘治年间,顾氏兄弟3人奉旨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发现此地是宋朝金兀术侵犯中原时扎营的遗址,故名顾营。…[详细]

苗营村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有一对苗姓夫妇,从郸城任集苗氏三门迁到这里,在此开一菜园,后来发现南宋时金兀侵入中原在此安过营盘,故改为苗营。…[详细]

耿庄村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耿姓由今郸城县巴集西耿塘迁移此地,当时只有2、3户人家,都姓耿取名耿庄。…[详细]


以下地名与白集镇面积相当:
到白集镇必去著名景点

白集镇相关名人

白集镇特产与美食
白集镇民俗文化
沈丘县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