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八里岔乡 | 隶属:息县 |
行政代码:411528214 | 代码前6位:4115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6 | 邮政编码:464000 |
车牌代码:豫S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70.2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96万人 |
人口密度:约42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0个行政村 |
此地东距黄庄村、东北距任店集、南距曹黄林街、西南距梅寨村、西北距李堂集、北至“铁门坎”均为8华里,又处四方交通的交岔口,故名八里岔。
八里岔乡位于息县淮南中心,东与关店乡、许店乡相邻,南与曹黄林乡相连,西与李堂乡接壤,北面隔淮河与城郊乡相望。总面积70.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79个村民组,6036户,25284人。
八里岔大力实施农业系列开发战略。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支柱产业生机蓬勃,农村经济春意盎然。
八里岔乡富余劳动力较多。全乡有劳动力1.5万人,其中富余劳力近8000人。目前,全乡有4400余人在外务工,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大中城市。
全乡耕地4.2万亩,荒山、荒滩近万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花生、油菜、瓜类等,其中水稻、小麦、花生常年播种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油菜常年
清属光山县斛山里。
1911年属光山县任店联保区。
1927年属光山县任安乡第七保。
1949年成立八里岔中心乡,属光山县曹黄林区。
1951年划归息县,设乡属任店区。
1958年成立八里岔公社。
1983年改设乡。
2005年李堂乡并入。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该地东至六里庄、东北到任店、东南距付店、南离曹黄林、西南至梅寨、西北至李塘、北到铁门坎七个店集均为八华里,其又处在通往这些集店的岔路口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江西傅其明迁此居住建庄。1915年,为防匪盗,在庄四周筑寨打埂,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周氏最早迁此居住,故名。清末属光山县神山里。1927年属光山县任安乡第七保。1949年属光山县曹黄林区八里岔中心乡。1951年划属息县任店区八里岔中心…[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由江西冯氏迁此定居,原名冯家堂,后改称冯家乡,解放后更名冯乡。…[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二年,由陕西凤翔府颖常县迁来黄氏兄弟三人,在荒坡上建房定居,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太祖时,山西任能、任凤二兄弟来此落户建房垦荒,因居淮河故道南岸,常有船排通航,村北设有码头,遂在居所开店设铺。取名任家店,后逐渐发展为小集镇,清末简…[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伍氏迁此建庄居住,因村庄位于道路东侧的大下坎处,地势底洼,与北侧紧邻的周小庄海拨落差在20米以上,直如在其底下一般,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有一户叶姓人家在此定居建庄,因存在建在高岗上,故名叶岗。后逢集设店,更名为叶店。…[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湖北张氏兄弟三人迁此居住,因地势较高,坐落于山岭上,而得名张岗。…[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江西张科兄弟二人迁此,在淮河南岸山坡上建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郑氏从湖北麻城迁此定居,故名。清末属光山县神山里。1927年属光山县任安乡第六保。1949年属曹黄林区郑乡小乡。1951年划归息县,属任店区郑乡…[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堂村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八里岔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由江西德安陈氏三兄弟迁入此地定居,分居在陈上洼和陈下洼两地,因陈氏家族人口较多,逐渐壮大,把陈上洼和陈下洼合称为陈大洼。…[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中后期,该地有兄弟二人比较有钱,时值播秧季节,两人赌博输得起不来桌,接着又来了三两天,这时天降大雨,兄弟二人因赌博顾得上堵水,水田里的水全流走了,秧…[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是农科站,农科站撤消划村时,此地最中心的村庄叫李庄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前村里池塘里种的莲花比较多,故名。清属光山县斛山里。1936年属光山县第二区。1949年成立李塘乡,属光山县曹黄林区。1951年划归息县,属任店区七…[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该地离集市较远,几条土路从此经过,后有几户人家搬迁此地,开店供人歇脚打尖。后经发展成庄,为防盗匪,梅姓人氏召集庄民挖沟修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村中心位置离李堂公社、莲花村、中渡店、任大庄各约有七里,中心位置又高,是个岗坡,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汪姓人家的最早在此居住,并开有饭店,经过发展,成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几户人家在此居住,庄前有四条道路经过,路旁开有茶棚、饭店。经过发展人口增多,自成一庄,为防盗匪,挖深沟,修高寨,像个碉堡,故得名沟店堡,后众人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