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域内有始建于元代的古建筑谯楼,故名。

域内有龙湖水库,故名。

传河边生存着一种叫“淮”的短尾鸟,“淮水”就因此而得名,后又被称为淮河。

据古碑记载,春秋战国时此地为“赖子国”,汉为褒信侯国,南朝宋改名为苞信,唐为苞孚,北宋更名为包信。

传东汉末年王莽赶刘秀,刘秀逃到此处休息。当时田地荒芜,战马无处可栓。刘秀楔一木桩拴马。后人以楔桩拴马为由,称之为“下桩”,后雅化为夏庄。

清初,此处兴建东岳庙,民众朝庙聚居于此,形成集市,集以庙名,称东岳。

清初,有项姓人家在此开店,起名项家店,后简称项店。

清未,因此地盛产小茴,又发展为集市,店铺林立,故名小茴店。

明初,人烟稀少,从江西德安县移来曹姓、黄姓、林姓在此垦荒造林,开设店铺,故名曹黄林。

传清朝年间,当地一孙姓富户,为儿子病愈还愿,修建庙宇,取名孙庙,继而逢会唱戏,商旅聚集,逐渐形成一农村集市,名孙庙。

清初,几户人家在此开食宿店,渐形成集镇,因处在息县至正阳、土桥至辘轳湾两条官道的交叉口,故名路口。

清代,书生彭效忠进京赶考,路过此地捡到一些金银。后中七品知县,为还心愿来此修庙,以此纪念。后因庙会逐渐发展成农家集市,彭家人来此开店设铺,起名彭家店,后简称彭店。

清代,杨姓人家在此设店形成集市,称杨家店,简称杨店。因距离县城25华里,又称二五杨店。

14、张陶乡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

明万历年间,“张”“陶”二姓在此兴建店铺,得名张陶。

白土店含义有二:其一,因西周封地白公国位于此而得名。其二,集市附近土质略呈白色,所产大白菜,味佳筋少,远近闻名,故名白店。1983年5月因重名更名为白土店。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